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舒心萍:强制关停鞋企有懒政之嫌
//www.workercn.cn2014-02-21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重新激发当地鞋企的活力,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既安全又发展的共赢之路。否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仅仅是关停了之,显然有失政府的责任

    一个多月前,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大东鞋业的一场惨烈的大火夺走了16条生命。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整治行动在节前就已展开,当地人称之为“严打”。整治行动在节后依然延续,但被整治的鞋企业主开始反弹(2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温岭鞋业的崛起,得益于当地市场经济政策的宽松与支持,得益于当地人的勤劳与付出。然而,对于温岭鞋业目前的状况,在发生火灾之后,相关政府人士则称,由于鞋业门槛比较低,一家一户几台机器就可以开张,导致该行业一直在低小散的业态中徘徊。而根据温岭市政府部门统计,目前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而且还有不少无证照的家庭作坊是三合一场所。那么,温岭究竟是大名鼎鼎的鞋业之都,还是低小散的家庭制鞋作坊的聚集地?对于这个问题,政府人士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无疑给出了答案,并且佐证了这些鞋企呈现出的低小散的特点。比如,据报道,当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关停了鞋企4559家,关停出租私房3805家,拆除违法违章及有消防安全隐患的建筑26.26万平方米。其动作之快、力度之大,超出以往的日常监管。

    其实,所谓三合一场所,就是员工住所、仓库、生产车间集中一处的场所。这些作坊式鞋企,在推动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曾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当然,客观地说,与此同时,由于监管上的松懈,由此也导致了恶性竞争、品牌低端、人才短缺、安全隐患等问题,并滋生环境、劳资、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矛盾。而一个多月前,温岭大东鞋业的一场惨烈的大火夺走了16条生命,就是这种粗放式发展和松散式管理带来的严重后果。目前,面对凌厉而又强势的大整治,温岭鞋业已深陷灾后的阵痛之中,无论是鞋企的大老板,还是小老板们,面对政府的这一强力整治,一时都感觉前路迷茫,不知所措。为此,有专家指出,因为安全整治而强制关停本小利薄的鞋企,给人因噎废食之感。如何设计各利益方都能接受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实际上,在这场因为强制关停鞋企引发的矛盾中,众多企业主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如何安置他们的企业。比如,有的虽然是一家小微鞋企,但会集了一个家族的劳动力,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支柱。有鞋业主就称:“这个习惯做了几十年,之前都没有风声,现在因为一场大火,突然就大批量关停我们的企业,也没给出一条安置的出路,以后我们怎么办?”从上述报道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温岭治理鞋业问题,似乎存在着只堵不疏的问题。如果说此次整治,是温岭鞋业的整体转行,或者是优化内部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壮大鞋企,关停那些不合格的鞋企倒也说得过去。问题在于,当地企业主这些赖以生存的饭碗被打掉了,今后当地人的生活咋办?政府想过他们的出路没有?

    严格地说,温岭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是突出问题,政府也难辞其咎。现在整个鞋业出了问题,而为了安全就一纸通告强行关停数千家鞋企,多少有些懒政思维和消极作为。

    笔者以为,追求安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不能为了单纯保安全,就简单关停所有鞋企,如何寻求一个最佳的方式和途径,需要政府智慧上的顶层设计,而不是一刀切式的简单封堵。这样做,只会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解决了旧矛盾又催生了新矛盾。所以说,温岭事件中,当地政府还要站在维护大局的高度思考鞋业未来发展的问题,起码对那些被关停的鞋企今后该怎么办,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跟进,要重新激发当地鞋企的活力,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既安全又发展的共赢之路。否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仅仅是关停了之,显然有失政府的责任,更显现出社会治理上的智慧短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