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邓海建:雾霾破纪录 治理不能太淡定
//www.workercn.cn2013-12-10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8日,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降为黄色,这已是发布双预警的第七天。这两天,因北风出现,华北地区雾霾开始逐渐消散。至此,伴随着12月来临出现的这场雾霾,已波及25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12月9日《新京报》)

    雾霾的烦恼,终于从京津冀的喷嚏,发展到全国性的感冒。那些“执子之手而看不到脸”的冷笑话,终于可以随便换个城市名都通用起来了。眼下的问题是,面对屡屡轻易破纪录的雾霾,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多少有些无力感,起码眼下来说还是这样。一者,譬如环保部负责环境应急的专家表示,雾霾应急主要还是各个省为单位做,难以做到更大范围的应急减排。二者,根据环保部门的通报可以发现,雾霾的成因一方面是气候原因,即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另一方面是大量污染排放源源不断。虽说气候是外因,但是在污染排放难以立即减少的情况下,外因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眼下城市的好天色,基本只能靠“大风吹”。

    治理雾霾,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长远的计划。去年,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就联合下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一规划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今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被称之为“国十条”。只是,这些长远的规划难以一时见效。

    事实上,眼下可做的、能做的、该做的,还有不少处在“空窗期”。一是监管还大有空间。譬如12月8日,雾霾大范围来袭,山东17市几乎全线失守,而就在当天山东省环保厅组织的一次突击检查中,竟有企业把执法人员拦在门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与对垒,考验环境执法的刚性。二是协同机制还很苍白。在不久前的2013中国城市学年会上,杭州代市长张鸿铭就提出“走出雾霾困境、区域联动很关键”的观点。此后,环保部长周生贤也强调,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机制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遗憾的是,眼下基本还是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协同治理的能力、区域联动的机制亟待构建起来。

    雾霾罩城,屡破纪录,公众难免心急。要让公众少些吐槽,职能部门不能太“淡定”,将眼下能做的尽快做起来,起码要能让大家看到希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