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垃圾分类,开弓没有回头箭

诸大建
2019-07-04 07:51:57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是在2000年,当时上海北京都做过试点。十多年过去,又一波新的垃圾分类上线,这不会是过去的简单重复。想当年东京启动垃圾分类叫作垃圾战争,笔者把这一次始于上海的垃圾分类称作垃圾革命。既然是“革命”,就不是马到就能成功的,但这将是一次新的起点。

  笔者注意到,围绕垃圾分类舆论有不少吐槽,这些吐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要不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定点定时的做法,以及中国的垃圾分类就是搞不好。

  对于垃圾分类要不要做的问题,回答是刚性的。谈到垃圾分类,大家谈得最多的是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没有退路的时候了。这种说法虽然老套,但实情也是如此。我们的发展是以垃圾的大量产生为代价的。如果留心观察,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垃圾围城的现象。垃圾已经逼到我们眼前,容不得我们思考要不要进行垃圾分类的问题了。

  积极一点来说,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光有GDP的增长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垃圾处理方面赶上来。

  有人说,先搞好GDP,垃圾问题可以慢慢来。但城市就跟人一样,不仅要“吃”好、“穿”好,“新陈代谢”也要好。垃圾就是城市的代谢,一旦代谢不佳,城市不堪重负,这座城市在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上就会打折扣。根据测算,中国目前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公斤。如果不想在将来陷入被动,现在就必须更加积极地考虑垃圾处理的问题,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实现垃圾分类。

  垃圾就是污染,面对污染,全世界的通行原则就是谁污染谁负责。这不是你愿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的问题,而是这就是你的法律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造成的污染负责。所以,对于要不要问题的回答是刚性的,这里面有强度也有硬度。

  多年来我们对待垃圾处理的态度太过宽松,一般以说服教育为主,现在来了一波强制性的,有一些人就受不了了。但没有办法。在水、气、土、渣等城市环境问题中,垃圾处理是城市最大和最困难的挑战,不能等待每个人的觉悟提升,有时候必须采取疾风暴雨式的集中治理,然后转化为全社会成员的长期坚持与习惯养成,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巩固成果。

  第二,关于垃圾分类怎么做的问题,吐槽最多。一是干垃圾湿垃圾怎么分,二是定点定时,很多人感觉不方便。虽说城市应尽可能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但是,扔垃圾这件事是一个例外。垃圾分类就是要让大家不方便,因为垃圾本身是污染,处理污染的事情怎么能够随便方便呢?如果市民扔垃圾太“方便”,整座城市的运营就不方便了。

  垃圾分类是一定要做的,但怎么分,需要有温度,也要有弹性。每一座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上海的垃圾实行四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这是因为上海是东南沿海城市,土地稀缺,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以焚烧为主,所以垃圾分类要分出干与湿,便于焚烧处理。

  垃圾分类要由后端处理模式来决定。比如中西部如果以填埋垃圾为主的话,不分干湿垃圾也没问题。垃圾分类的方式是要因地制宜的,是灵活的、也是弹性的,但一旦通过主流讨论决定后,全民就要遵循此分类。

  垃圾分类的规定是约定不是规定,定时定点的做法不是一刀切,也是约定的。上海提倡不同的社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做法给人们一点温度感,有一点人情味,让人们逐渐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人们很担心这一轮垃圾分类行动烂尾。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的垃圾问题上,后端处置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前端的积极性。这一次不一样。垃圾处理有四大环节:上游的投放,中游的收集与运转,下游的处置。上海这次颁布的条例针对的是所有这四个环节,不仅前端要做到分类,后端也是一样,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能不能做成功的问题,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打算。中国城市需要3-5年才能把垃圾分类的环节完全做到位,而人们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形成。

  既然垃圾分类是大潮流,我们就要围绕这一潮流多动脑筋,人们的关注可以从争论要不要做、怎么做和能不能做成转变为如何将垃圾分类做得更有效率,如何让这个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每个人能更快受益。

        (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扩容法定继承人很有必要

    《继承法》实施于1985年,34年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与现在大为不同,家庭结构和居民收入、财产情况也有很大差别,有关方面应当在立法层面,通过扩容法定继承人的方式,为相应民事主体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继承法律保障,以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 中工时评:每个专业都能成为好专业

    目前,各地高考分数已出,考生们正在选报志愿,每一个考生,不论分数高低,都必须直面一个问题:究竟该报什么院校什么专业?

  • 中工时评:“四个典范”为国际合作指方向

    在6月14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四个典范”的主张。当今世界逆流涌动,“四个典范”不仅为上合组织树立了发展目标,也从政治、安全、经济和文明等方面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人物

  • 用榜样激发筑梦新时代内生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丨吴敏:做真心真情的法援人

    吴敏,现任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作为一名法律人,她坚持遵纪守法学法尊法、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工作积极主动热情服务群众,努力做好群众的法律贴心人。”哪里需要法律服务,吴敏就把法律服务带到哪里。2018年,在她的努力下,海口市琼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或参与“绿岛法援走进新农村”、“法援惠民生助力残疾人”等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共计11场次。

  • “要听党的话,始终跟党走,党派之中也大有可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从上世纪初走来的耄耋老人,我不禁感慨万千。1927年,我出生在福州郊区农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只得到新加坡谋生。我八岁那年,母亲也去了新加坡,把我留在福州陪伴祖母和曾祖母度过晚年。

  • 从眼科医生英年早逝想到的

    6月30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团委副书记、眼科青年医师王辉在家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2岁。据报道,王辉医师的家属在他去世后已做出捐献遗体角膜的决定。2016年,王辉曾获评当年的“全国十佳优秀住院医师”。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