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 聃:“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www.workercn.cn2014-05-28来源: 西安晚报
分享到:更多

  鲁迅文学奖尚未评出,关于它的争议却已经先到。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随后,被指的作家柳忠秧表示:“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5月27日《新京报》)

  在方方微博之怒事件中,最重要的显然不是参评诗歌的质量问题,而是是否存在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但这些都被柳姓作家含糊以对了。穿越过“方方之怒”,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现时代的微妙命运,这让追问鲁迅文学奖评选的公平性更成为了某种必需。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举报”与公开披露的载体,这无疑具有着五味杂陈的含义。作为一省作协主席的方方,她本该有着其他的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去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又试图经由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去让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形成舆论压力。事实上,鲁迅文学奖所引发的风波早非始于今日。2007年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就被爆出竟然有数名评委成为了最终的获奖者。2010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竟然凭借“羊羔体”获得其中的诗歌奖。

  即便只是从常理来分析,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的声音,都属于正常。但当争议声一再地延续,甚至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只能是一个值得深深警惕的信号。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中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丑闻在爆出,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至少它未能真诚地呈现于公众之前。其中的缘由到底何在?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逃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仍在于,当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在下降,曾经“不苟同”的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微博上,无数的网友在发问,这催人黯然。从如此角度来说,“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对于柳忠秧“拉关系”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作出公开的回应,并公开地构建起文学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文学奖的评定,从来都不是私相授受,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文学与文化品格的高度,也攸关网络时代中严肃文学的式微与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