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吴龙贵:制造“坏消息”无助改善现实
//www.workercn.cn2013-11-20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日前,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这让谈PM2.5色变的公众又一次陷入恐慌。11月18日下午,该报道中的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宋伟民教授对记者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其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此类言论。(《新京报》11月19日)

    “鲜肺6天变黑肺”,确实很有轰动效应。但事实上,这则报道至少有几处明显的失误。其一,“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这个标题,无意间地弱化了这是一项针对老鼠而非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实验。其二,所谓“几乎无逆转可能”根本就是杜撰,专家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其三,实验过程不是让老鼠直接暴露于大气中,而是把PM2.5悬液滴在鼠肺上,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

    可以说,这是一则经过包装过的“坏消息”,从标题的制作,到文章的表述,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处处流露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冲动。在这么一个信息爆炸且快餐式阅读的时代,人们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往往是仅从一个标题或者只字片语中就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坏消息综合症”,人们更愿意相信坏消息而不是好消息,使得一些人为制造的“坏消息”轻易就获得了关注和认同。

    大气污染的持续恶化,让公众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种焦虑感,一些媒体油然产生一种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即把问题说得越严重越好,从而形成一种舆论效应,倒逼官方表态。

    任何时候,媒体都应该秉持客观、中立的职业立场,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去夸大事实真相。越是在“坏消息”更容易受到关注和现实下,越是能够保持客观和理性,有一说一,才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真正体现。人为制造“坏消息”也是一种信息雾霾,它不仅无益于改善空气质量,反而会徒增恐慌气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