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邓海建:大学当容得下那些公开的“特例”
//www.workercn.cn2013-11-15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范大学老校区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师大搬新址后又来到新校区摆摊卖鞋垫。近日,师大学生求助称,“鞋垫奶奶”疑遭学校驱赶。学校工作人员表示是按学校规定办事。(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学校将“鞋垫奶奶”驱而赶之,似乎也是情非得已,如果睁只眼闭只眼,管理者难免担心,会不会有人群起效仿,都来大学里摆摊?这样一想,拒绝了校园管理的弹性,也是为了整齐划一的规则与秩序。

    中国从熟人社会走来,往契约社会走去。最大的烦恼,就是拿捏不准自由裁量权:有时对规则恪守得固执而惨烈,在需要“法不外乎情”的时候,绝对坚持“法不容情”;有时对秩序又打心眼儿里满不在乎,在需要捍卫底线的时候,却又走情感路线,只抒情、不讲理。

    正因如此,在各色的学校,你会看到不少校领导的家属,因为裙带关系而悄悄“蛰伏”在总务处等部门,而对最需要大开方便之门的“鞋垫奶奶”,校园管理者却因为担心坏了规矩而不限次数地将其驱逐,偌大的校园,难道容不下一个老人艰辛谋生的小马扎吗?其实,校方担心有人效仿的说法,属于过虑了:一来,可以从年纪上划个界限,市场准入门槛多的是,譬如70岁以上的老奶奶,有多少人扎堆想来师大摆摊玩?二来,老人家境确有特殊,又与学校有着几十年的情感,这样的情况,怎会有很多个?划出一个地盘,或者宽容其风雨无阻地进进出出,这样的言传身教,比课堂上喊得震天响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令人温暖。

    在中国高校一路向“世界一流”狂奔的时候,林立的高楼大厦,或者真的要等候一下气喘吁吁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摆脱“千校一面”的流弊,眼下而言,大学就更当容得下那些公开的“特例”。

    回溯历史,当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所谓“兼容并蓄”,其实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教学上,有自己的风范;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维度;在社会上,有鲜明的取向。海纳百川,又和而不同——就像从格局上,要有北大清华,也当容得下艰辛改革的南科大;就像所有的学历教育都要考外语的时候,韩美林教授宣布带博士不用学外语……对待一个在校内摆摊20多年的老人,既然已经让其成为校园“特例”的一部分,又何苦忙着将她从新校区赶出去?

    公开而深孚民意的“特例”,只要无碍公平与法纪,说到底就是这所大学的人文风情与群像意趣。那些板着面孔、森严肃穆的高校,当有这样的雅量,更当学会这样的雅趣。校园,既然是社会的一部分,说到底也是“人”与“人性”的所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