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关爱老人不能任由“银发经济”野蛮生长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5-06-23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3个月花了40万元,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妇被一个养生会所拉进去后的消费能力令人瞠目结舌。而据两位老人讲,他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些按摩、拔火罐、艾灸之类的常规项目。老夫妇在外地的女儿了解后大吃一惊,立刻赶回陕西西安市报警求助。(6月21日《华商报》)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子女处于分居状态;子女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打拼,却忽视了对父母的爱与关心。子女之爱的缺失,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论是忽悠老人投资理财,还是假借子女之名行诈骗之实,抑或欺骗老人购买养生产品,老人手中的“钱袋子”,成为别有用心者眼中的“香饽饽”。

  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得不到子女及时、有效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一个孤立的节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风险社会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老年人,很容易遭遇不法侵害,承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苦果”。身陷养生陷阱难以自拔,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观察老年人生存生态的镜子。

  养生骗局屡屡得手,不仅是因为作伪的手段高明,而是因为骗子击中了老年人的“软肋”。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了更直接也更强烈的利益诉求;然而,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医患冲突,进一步切割了社会信任,加剧了公众健康焦虑。

  具有刺激性的谎言对受众精神需求的满足,养生项目虚假宣传的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都会让养生骗局“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囚徒困境”的裹挟下,集体盲从成为一种主流的行为选择,导致养生骗局的虚火越烧越旺。

  骗局就像流行病,它从个体发端,迅速地传染扩散,或能演变为群体性恐慌。养生骗局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在于它击中了民生痛感——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老百姓试图通过养生项目来进行“自我救赎”。作伪者通过虚构的角色扮演,以拟亲化称呼缩减和老年人的距离感和隔阂感,先骗取老人们的信任,然后再骗钱。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的不对称,老年人容易被“保健、养生”的幌子蒙蔽。而社会定力的集体缺失,让人们丧失了冷静、理性、谨慎的思维,处于一种浮躁、焦虑的状态,让“养生骗局”有了潜滋暗长的空间。只有修复不良社会心态,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爱与关心,养生骗局的生存空间才会逐渐被压缩。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治经济,不能任由“银发经济”野蛮生长。在提高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上,也应加大对商业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银发经济”步入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