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杨朝清:“最美乡村教师”还需人文关怀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龄30年的甘肃省宕昌县乡村代课老师王世明,因为从1989年开始出远门打工过4年,中断了教龄,至今没有转正,“可能永远也转不了正了”。去年,王世明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可除了带回一块铜色的奖牌外,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工资条上还是雷打不动的400元。(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声望上看,“最美乡村教师”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了较高的位置;从财富上看,每月400元的工资是不折不扣的低收入者,在经济分层中处于底端位置。解读“最美乡村教师”,不仅要看到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担当,也要看到在美好标签的背后,代课教师所承载的无奈、艰辛、委屈和痛苦。

  和其他弱势群体一样,代课教师在身份、待遇、发展空间、社会认同等方面承受了太多的“痛点”;代课教师的命运,真实而残酷。尽管王世明没有得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体面和尊严,他却依然用代课教师的身份坚守在教学一线。尽管自己的人生缺乏光亮和希望,王世明却始终坚守在乡村学校,支撑着寒门子弟的读书梦。

  对于偏远落后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都是一堆火;每一个代课教师,都是一盏灯。尽管清退代课教师是必然趋势,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能否走出“制度至上”的误区,避免人性中庸常的恶,依然考验着全社会对代课教师的态度。事实上,制度刚性并不等同于“一刀切”,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对一些弱势群体和极端情形给予一定的倾斜与关照,不仅没有破坏制度,反而增加了制度的使用价值。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作为代课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最美乡村教师”悲苦的人生迫切需要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代课教师过上更加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是全社会不可回避的共同责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