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高校使“空校计”暴露教育产业化之弊
//www.workercn.cn2014-02-2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高校使“空校计”暴露教育产业化之弊

本网评论员 徐新星

    据2月28日《工人日报》报道,元宵节过去已经近两周,山东省内一些高校仍迟迟不开学。记者采访知情人士了解到,部分高校晚开学与希望节省办学成本有关,晚开学一周可节省百万元。

    有个网络热词叫人艰不拆,意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一些高校“迟迟不开学”竟然是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减轻学校负担,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一些高校何以到了这步田地,在学生身上算起“节能降耗”的小九九?对于这些高校以控制办学成本为目的而“迟迟不开学”的行为不能因为“人艰”就“不拆”,反倒应该好好剖析一下。

    必须明确一点:开学的早晚并不能代表学校的优劣,开学晚不代表放假时间长,但放假时间长的学校大多开学晚。新闻报道中,一些高校的寒假期限达到近两个月,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放假时间在40-50天左右,而一些院系之间更是各有家规。这无疑是超长假期!

    众所周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实践等。高校为了让学生避开节假日人流高峰期,或者基于独特地域条件的考虑,因地制宜地选择早一点放假,晚一点开学本无可非议,只要科学合理地协调好学时及教学任务即可。同时,这种假期分配方式的灵活调整还能彰显高校的人性化关怀。但实际上,新闻报道中所提到的那些高校的放假原因却是另有隐情,“人性化”关怀只是幌子。

    新闻报道中,一位高校负责人说,当下很多院校属于负债办学,早开学一天,暖气费、教师岗位津贴、临时工工资开销以及物业、往来班车等,一天运营成本加起来30多万元。晚开学一周就可节省两三百万元。为保证学时,开学后,该校周六、周日都安排上课,课堂上做到“歇老师不歇学生”。

    实际上,这种给学生“放长假”的高校不只是山东有,早些年,河南等地就有高校因为这事受到质疑,近些年,不少学校都打过“空校计”这个算盘。而据一些媒体的调查,这种“超长假”还主要集中在一些三本院校和民办院校,他们的寒暑假多长达两个月甚至更长,可以说,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很短的,这也让一些网友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开学晚是不是说明这个学校很孬?”长期处于负债运营状态的学校,为控制成本,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无奈之举实际上是暴露了近些年教育产业化之后,一些高校陷入了盲目扩招的困境,摊子铺大了,负债累累,在通过学杂费、批发文凭、校办产业等“苦心经营”后仍然过着紧日子,于是乎,打起了学生的主意。

    利用压缩在校时间来节约开支,其实已经能够说明学校的“正业”在为“经济账”让路,学校不再是以教学、科研等为中心,不再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重,这或许不能直接说明是教育产业化之后的逼上梁山,但一些民办高校、三本的重心确实是在往“经营”上倾斜,往产业化之路上急转,这是生存所迫。

    强化“副业”,弱化主业,这是赤裸裸的不务正业。退一步讲,即使“歇老师不歇学生”,这种分配方式不仅无法劳逸结合,一些学生甚至可能因为持续疲劳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下降,如此一来,其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更是不言自明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是象牙塔,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其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发挥智慧效应。如果学校只片面关注自己的经济账,领导只为政绩忙,甚至让学生为自己的盲目扩张埋单,那么,这无疑是对大学精神的剥离,但是,一些高校为何就走上了这条道路了呢?尤其是缺乏雄厚财政支持的一些高校的生存问题,确实值得引起反思。

    一所长期没有学生的高校其实已名存实亡。超长的假期看上去不美,用起来也不妙,学校上演“空校计”看上去是占了学生的便宜,节省了自己的开支,实则是慢性自杀。大学本质上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地方,而不是向学生要效益,巧算经济账的大企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