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一天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摇曳的城市“野百合”

——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一天

中工网通讯员 陈朝阳 中工网记者 张翀  

  在城市一隅,有一群容易被忽视的人: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在父母创造出的城市春光里,过着不同于城市孩子的别样人生,正值花样年纪的他们,如同城市一隅的“野百合”,倔强、坚韧地绽放。

  清晨7时,上海这座城市刚刚苏醒,中建三局(沪)团委的成员们出发了,经过了大半个小时,从摩天大楼到独栋别墅,再到整洁平房,最后停在了一片荒凉之地。由于道路过窄,车辆通行显得异常困难,大家索性下车步行。在一片回收垃圾的棚户包围中,一栋极不起眼的房子就是目的地:上海浦东南浦小学。铁门早已布满锈迹,整所学校的活动场地仅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十几个班级就分布在场地周围的平房里。

  虽然黑板上早已写好了青年志愿者的身份,这群戴着帽子的不速之客,还是让孩子们觉得诧异。不过,面对全然陌生的人群,孩子们没有交头接耳,更没有一拥而上问长问短,而是一副与他们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正襟危坐。

  “我们是来陪你们玩的!”志愿者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为了调动气氛,第一个游戏是击鼓传猴。咚咚咚咚的鼓声响起,毛绒小猴在稚嫩的孩童手里传来传去,每次传递孩子们都略有不舍,但又非常坚决,最终,猴子在两个小姑娘之间停住了,你推给我,我推给你。

  “你们不要这只小猴子吗?”“不喜欢吗?”志愿者期待孩子们能就此打开心扉。

  “我比她大,这个猴子让给她吧。”年长几个月的赵如萍道出了原因。这些孩子虽然家境不富裕,即便自己很希望得到这个玩偶,却更懂得给予的意义。

  拿到礼物的都要表演一个节目,这群孩子毫无例外地全部都是背诵古诗。这一课业要求,是他们唯一拿得出手的才艺。

  志愿者同身边一名叫万家康的孩子聊起了天, “小朋友你来自哪里?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安徽。爸爸是帮别人装修的,妈妈是钟点工。”孩子想了一下,轻轻地回答。

  “妈妈好辛苦,给别人洗衣做饭,回来还要给你们做饭。”“有时候我做。”“你做?”志愿者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孩子就低下了头。

  “妈妈太累了。”这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小肩膀上,已经为这个家扛起了重量。

  有一名坐在墙角的孩子总是不笑,也不活跃。当志愿者走近,分明看到那双清澈无比的眼睛里透露着一丝无奈、一丝渴望。

  “小朋友,你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啊?”

  “他们……做什么我不太清楚……我不太问他们的事……”孩子支支吾吾地回答,低下了头。这里的孩子,总是很容易低头,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自卑。

  志愿者问了好多个孩子的课余生活,答案都很心酸。“放学了我要给爸爸妈妈做饭,他们下班太晚了”;“我要照顾我妹妹,妈妈要上晚班”;“我要帮爸爸端菜,晚上生意好,忙不过来”……他们有着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童年。

  志愿者们决定去户外和孩子们做游戏。那一张张拘束着、克制着的脸,终于在游戏中绽放出了最美丽的笑。大声地笑,放肆地跑,尽情地跳,这才是属于孩子的标签。

  “哥哥,给我拍张照吧……”突然有个小姑娘跑到我面前,咧嘴笑着。

  “好,你们站好,我给你们拍。”一张、两张、三张……每照一张,他们都要凑上来看一下照得美不美,帅不帅。一个下午,志愿者整整拍了500多张照片。

  玩耍让孩子们忘却了一切烦恼。得知志愿者们要走了,孩子们有些不舍,紧紧拉着他们的手,跟到了门口。

  这些城市一隅的“野百合”,将带着那份坚韧和成熟,继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