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爬楼摄影家”余儒文:在云端定格上海

2018-08-17 10:35:24

  这个在苏州河畔降生、黄浦江边长大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接触摄影之前“宅得可以”,基本上不怎么出门。玩摄影后,他的足迹遍布上海的各色高楼,也开始研究起那些有着沧桑外表的历史建筑。

  余儒文觉得自己从一个游客的状态,慢慢变成了真正的上海人。在不同的楼宇和景色的排列组合间,他不断发现着上海新的风貌,永远在填补认知的真空地带,人也因此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爬楼党”里,各人的志向不同。有人只想“打卡”,收集点位,喜欢与危险同行,觉得拍高楼是一种挺好玩的刺激,变着法儿地展示“不一样的上海”;但余儒文只想老老实实做个记录者,规规矩矩地拿作品里的城市风光说话,自己也基本从不出镜。

  这几年,无人机等拍摄高科技设备越发普及,但余儒文却坚信好的拍摄必须要身临其境下足苦功。虽然无人机能抓取宏观视角,但细微的亮点根本无法完成,比如遇上画龙点睛般的自然光影,特写镜头下的老建筑会有一种天然的历史感,城市则会有科幻的味道。

  喜欢历史的余儒文希望穿透建筑表面,记录下更多的城市内涵。“早晚有机会,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你们听。我和作品的故事,就是我与这座城的故事”。

  “建筑是无数个细节汇聚而成的活历史,它的存在无声地代表着一个时代,一段过去。”他说,其实,上海不只有钢筋水泥玻璃幕墙,还有许多历史老建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故乡,就能发现她的多面”。

  兜兜转转拍了上海7年,余儒文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我与这座城》。这张照片借助三脚架拍摄,照片中,他站在外滩沙美大楼的露台上,右侧是利康大楼,1911年的建筑还是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风格,清水红砖拱形门窗,身旁是傍晚来来往往的行人、车流。远处,东方明珠和上海金融中心也被一一收纳,“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年龄相差百年”。

  “相比楼顶俯瞰,地面是人和城市的关系,也是城市和历史、未来的关系。”在余儒文看来,每一栋老建筑都可以被阅读。“既然喝酒讲年份,为什么建筑不可以?拍摄就像考古一样,用最恰当的手法和角度,让人们看到它的真面目”。

  遗憾的是,他拍过的很多景观,已慢慢成为绝唱。加速发展的上海总是有新的高楼不断拔地而起,有些不错的视角因此被遮住;一些颇有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房屋,因为老旧,也在一点一点地被拆掉。

  康定路600号就曾被余儒文永恒定格。在即将被拆除的残垣断壁上,一群艺术家专门在墙上涂鸦出熟睡的少女、作画的孩子、对话的学生,寻梦记忆中的上海。耳畔推土机“轰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余儒文举起相机赶紧抢拍几张,在被“工程帽”赶走的后一秒钟,他亲眼看见一面墙在自己面前轰然倒塌。

  “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余儒文感叹,这幅作品成为上海市摄影艺术节的入选作品。“今天的摄影就是明天的历史,我想做的,就是尽力把将来可能或就要消失的东西用镜头记录下来”。

  也因此,余儒文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把每一次都当作最后一次来拍摄。”工作之外,他还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也兼任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在他的照片里,总是很容易找见上海中心、外滩、陆家嘴这样的地标。余儒文说,他偶尔也会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国外的网站,他希望浏览图片的外国人,一眼就能认出这里是上海。

  为追求不同的视角,余儒文总要费尽周折地爬上楼顶。绚丽照片的背后,实际拍摄环境大多很简陋,有时还有不少突发状况:爬到楼顶,却发现大门紧闭,只得灰溜溜返程;拍到一半保安下班,大门反锁,如果再遇见电梯停运,还有可能一天都回不去。

  一些拍摄点,因为酷爱极限运动的玩家的挑战,出现危险,而遗憾地永久丧失拍摄机会。余儒文觉得痛心,“找机位很难,但要毁掉一个拍摄地很容易。”

  据统计,上海目前已建成的200米以上的摩天大厦约有50座,但开放型的观景平台却很稀缺。余儒文希望,更多商务楼和居民楼的楼顶可以改建成观光平台,通过收费的形式对外开放,限制客流并安排安保陪同,让游客能以不同视角看上海,也为摄影创作者带来更多选择。

  在余儒文的眼里,建筑是能“治愈”人的,“爬楼”也是把负面情绪慢慢缓解的过程。看着风云变幻和华灯初上,不同的风光总会激起他不同的心理感受,情绪也会被带动起来。架着相机,在取景框里等待着城市慢慢苏醒,这让他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高处记录上海,仿佛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了慢生活的空间,几个小时的拍摄中可以安静地思考、反思,调整自己的身心,也能过滤外界带来的负能量。”他说。

  2016年,也是在接触到“爬楼”摄影不久,余儒文刚刚新婚,妻子却面临一场不小的手术。那时候,除了上班和陪床,他把自己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爬楼”,患有轻微恐高症的他一度变得“勇往直前”,因为站在楼顶,就能找回一些生活的勇气。

  妻子术后,余儒文找机会带她登上了上海中心的楼顶。一起站在上海之巅的时候,一架飞机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妻子指着天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赶紧举起相机留下这珍贵的一幕。

  妻子没有摄影爱好,但后来,他们习惯了一起去很多有趣的拍摄地点。前不久,台风刚刚过境,在40层的楼顶,余儒文和妻子等到了梦寐以求的“双彩虹”,“那是7年来的头一次。”他笑了。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梁雨桐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华侨华人助力中国体育前行

      “国歌奏响的一刻,我激动万分。”印尼归侨陶金汉回忆起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为中国队夺冠一刻时表示,这是他一生的骄傲。201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办十周年整。体育强国是广大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共同心愿。

  • 赵帅担任开幕式中国军团旗手

      刚刚年满23岁的赵帅是中国男子跆拳道队的一名运动员,身高1米88,体重70公斤,曾在里约奥运会男子58公斤级比赛中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获得的首枚奥运会金牌。赵帅形象气质佳,又兼具辉煌战绩,出任本届亚运会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可谓实至名归。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薛记平:靠养牛脱贫摘帽

      “大牛下小牛,小牛养大再下小牛,为了扩大规模,头三年大牛小牛都不敢卖。”薛记平说。靠着白天黑夜忙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展到了25头,薛记平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脱贫摘帽。

  • ARJ21事业部主任韩建宾:国产飞机量产探路人

      2018年年底,中国商飞公司要向客户如约交付订单内的ARJ21新支线飞机。如今,飞机造得怎么样了?过去花了十数年才研制完成并实现交付的飞机,如何能快速实现量产?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