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张全收:幸福的密码是付出和奉献(图)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他们有困难我比他们还上心。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他乡有个落脚的地儿、有个挣钱养家的渠道。”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张全收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一个理想远大的创业者,而是因为感同身受农民工生存的艰辛,才竭尽全力为他们建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大家庭”里,张全收创造了“全顺模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把工人们集中起来,哪个工厂需要人,就把工人们集体派过去,这个厂里的活干完了,再调到另外一个厂。要是没有工厂需要工人,他们就免费吃住在培训基地,照样拿工资。尽管有的年份给不干活照样领工资的“库存工”蒸包子都要花100万元,张全收的公司还是因为良好的信誉而发展壮大起来。

  用收入托底制度保障工人基本权利的同时,“全顺模式”还便于跟用工企业谈判,为工人争取最大的权益。

  二十一世纪初期,珠三角地带的订单加工工厂很多,生产经营紧跟外贸订单。订单来了,就大量招聘工人加班加点赶活;没有订单,就大量裁人降低经营成本。“全顺模式”以公司名义同用工单位签订协议、进行经济结算,有效避免了个别工厂故意刁难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虐待农民工事件的发生。

  有一年年底,深圳一工厂总经理外逃,几百名打工妹半年的工资没了着落。在她们哭成一团、万般无奈时,张全收和他的公司直接拿出240万元支付了工资,并将她们安置到另一家企业上班。

  让农民工有组织、有保障、有靠山,外出打工挣钱心里踏实,是张全收多年来的追求。目前,他设置的农民工收入托底机制,已吸纳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进入企业就业。

  “在我这里,干好活儿就行了。工厂的事、工资的事全部交给我,保证你们对工作环境满意,保证工资一分不少。”张全收拿着小喇叭用嘶哑的声音对工人们喊话时,最常说的就是这两句话,而无论何时何地,这两句话都是农民工们最关心的事情。

  “多余的话、煽情的话‘张司令’都不会说,只懂得用真心换真情。”全顺公司党委副书记周长江告诉记者,有的农民工逢年过节舍不得掏路费回家,张全收就把他们的父母和子女接到深圳团聚,或租几辆大巴陪他们一起回去过年。“农民工司令”的称呼就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在全国叫响。

  2014年,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的张全收又将公司总部迁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雁南飞的我,如今要引雁归巢,助力家乡经济建设。”张全收说,每年培训五六千名农民工,并发挥中原经济、区位、发展优势,把他们送到各个岗位是他正在做并一直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帮乡亲们富起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没机会好好读书,不能再让孩子们吃没文化的亏了。”谈及借钱帮家乡建学校,张全收说,他只不过做了件小事,还了乡亲们的一点情谊而已。

  朱里镇拐子杨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04年,村里的小学年久失修,重新修整需要80万元。对于刚刚起步成立公司的张全收来说,80万元是一笔巨款。他把公司仅有的8万元现金全部交给村支书后,一边找亲朋好友借钱一边努力经营公司挣钱寄回家乡。学校建成后,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张全收又捐助了10万元助学金奖励那些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