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中国云南鲁甸8月3日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的不断进入,灾区秩序逐步恢复,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外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救灾反应迅速
展现坚定信念
巴基斯坦参议员、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救灾力量在震后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赶到灾区,救助灾民,抢修道路,有利于将灾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此外,救灾物资及时到位,受灾地区秩序井然,灾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情绪稳定,救灾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反映出中国政府的有力指导和科学统筹以及攻坚克难的精神,提振了民众应对灾难的勇气,为赢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云南鲁甸发生的地震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天灾面前,中国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大批救援人员迅速做出反应,深入灾区,疏通道路,运送应急物资。各级领导机构指令下达通畅,救援体系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中国处置震后灾情的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在此次地震救灾中,一些专业的救援队伍以及专业的搜救设备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应用。他表示,俄罗斯每年也会发生各种类型的自然灾难,俄中两国在防灾减灾领域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议会多数党领袖办公室研究员卡拉波·拉马胡纳对本报记者表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与时间赛跑营救生命,并向灾区调集了大量救援物资,中国政府展开救援的速度让人称赞,体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拉马胡纳相信,强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祝愿灾区的民众能够早日走出阴霾。
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地震发生之后,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心系灾区,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中国人民通过此次地震灾难,一定会积累更多抗震救灾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