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旅游频道健康生活-正文
攻坚克难的军中名医盛剑秋
荆子草
//www.workercn.cn2014-03-10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盛剑秋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落成典礼仪式上讲话

    16 年前,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盛剑秋,被特招入伍,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当了一名主治医生。她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很快成为科里的技术骨干,并在完成繁重诊疗任务的同时攻下了博士学位。自2002 年起,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课题。担任科主任七年多来,在老专家的辅佐下,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使全科综合实力每年都有新的飞跃。如今,消化内镜微创和肠道疾病优势诊疗技术及科研成果享誉军内外,成为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骄傲。
    在医疗前沿攻坚克难
  爱学习、肯动脑,善于研究、执着追求,是同事们对盛剑秋的突出印象。她无论是当普通医生还是担任科室领导,无论医疗任务多么繁重,时间多么紧张,都坚持每天阅读学术专著和医学杂志,密切关注本专业的国内外动向,了解掌握消化病专业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即时运用于医疗实践之中。
  2000 年,盛剑秋读博期间,为了完成遗传性大肠癌基因研究与临床治疗课题,她先后到内蒙、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5 省二十多个市(县)的数百个家庭调查取样。不管这些家庭是在城镇还是在偏远乡村,只要听说哪里有患者,她都要坐火车、倒汽车尽快赶到那里,很多时候买不上有座位的票,在车上一站就是半天。夏天在乡村泥土路上,盛剑秋背着简易采样设备,进村入户,风吹雨浇她全然不顾;冬天雪大路滑,寒风刺骨,盛剑秋满心装的是患者,眉毛结了冰,衣服被汗水浸湿也全然不顾,她只想尽快把各类患者的大量信息收集全。有一年“五一”,爱人出差,9 岁的女儿放假在家无人照顾,一边是患者焦虑等待的眼神,一边是女儿渴求妈妈留家的期盼,亲情、责任两边都重啊,盛剑秋心一横,拉上女儿奔向了火车站,下了火车又转乘汽车,下了汽车又坐手扶拖拉机,颠簸十几个小时赶到调查地点。女儿说:“妈妈,我们这是跋山涉水看病人啊,你真是太辛苦了。”一句话说得盛剑秋热泪盈眶,她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久久没有松开……“遗传性大肠癌基因研究与临床治疗”课题研究,由于采样充分,数据全面,分析透彻,研究并撰写出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据此搭建了遗传性大肠癌基因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得到国家多项经费支持。
  这一项目的后续研究工作于2012 年在大肠癌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新的致病基因,研究成果得到世界专业病组织的充分肯定。她与欧洲同行共同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文。正是由于她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些受访家庭的高危个体经过筛查及随访干预,大肠癌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成为该项目研究的首批受益者,并将惠及千千万万肠病及大肠癌患者。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微创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消化内镜已经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盛剑秋意识到消化道疾病治疗技术要走在时代前列,应发挥内镜技术精准度高的特点,大胆探索实施内镜下检查与治疗相结合的微创治疗新技术。她率领内镜中心的二十多位同事,经过系统论证,并反复进行动物和临床实验,先后开展了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早期癌变和癌前病变剥离术、小肠疾病的内镜诊疗术、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救治系统、内镜和腹腔镜的双镜联合技术、光动力的消化道早期癌治疗术、小儿食管良性狭窄内镜下治疗技术、在内镜引导下的穿刺和治疗技术等三十多种新法。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推进了消化道难治性疾病的救治能力。
  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和腔道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方法,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弊端。经过盛剑秋和同事们应用这种技术治疗的数百例粘膜下肿瘤物患者,不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器官功能,而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京外患者闫先生,食管入口处长了一个较大的良性肿瘤,吞咽困难,呛咳不断,十分痛苦,曾到多家医院求治,均因常规手术难度大未能治疗。盛剑秋采用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为他顺利切除瘤体,观察两天后出院,回家后恢复良好。另一名外地患者胃里不舒服,当地医院疑诊为恶性胃肿瘤,专程来京寻名医做切除手术。盛剑秋在细致的内镜检查后,确定其患的是胃间质瘤,亲自为他作了内镜下“挖除术”,使该患者不仅没开腹,而且保住了胃,花费不足原来的五分之一,患者一家人对此感激不尽。
    对官兵倾注满腔爱心
  盛剑秋从小热爱解放军,希望能当解放军。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她研究生毕业时,有多家医院看好她并许以优厚条件,可她毅然选择到部队医院工作。自走上军医岗位那天起,对接诊的患者,无论是首长还是普通一兵,她都用白求恩和华益慰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倾注满腔的爱心和真情。在认真搞好院内服务的同时,积极争取多参加院里组织的医疗队,深入基层部队巡诊,体验官兵艰辛,有针对性地搞好上门服务。
  边防部队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执勤任务繁重,属胃肠道疾病高发人群。但局限于外部及环境条件,内镜检查很难在边防部队开展,影响了戍边官兵胃肠道疾病的诊治。盛剑秋担任科主任后,把在边防调研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经与厂家协作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消化内镜防感染鞘套”。这就犹如给内镜穿上“一次性外衣”,在边防缺乏内镜洗消设备时,用鞘套来防止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在医院连续四年组织的“华益慰专家医疗队赴边防和偏远山沟部队巡诊服务”活动中,应用一次性消化内镜鞘套,对40 个边防哨所及驻内蒙、山西、河北等地的官兵,进行胃肠镜检查1120余例,发现胃肠道病变460 余例,使患病官兵得到了及时诊治。为了普及预防知识,她还把消化道疾病防治的有关内容做成科普光盘,送到了每一个边防哨所。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北京军区总医院将胃肠镜检查做到边防哨所,将消化道疾病科普知识光盘送到哨所官兵手上,这在全军部队尚属首创,赢得了边防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
    盛剑秋的前两任科主任李世荣教授和韩英教授,曾经开展对3700 余位保障对象每年一次的大肠癌筛查业务,这项工作直接惠及部队的一大批离退休干部。她任科主任后,主动向两位老主任请教,听取前辈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咱们科在部队老年群体中开展的大肠癌筛查对患者早期防治很有帮助,希望你更好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盛剑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她认为,这些老同志为了军队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自己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健康地安度晚年。她把这项工作摆在科室技术建设突出位置,每年专门抽组实验室、内镜室和医师等多方力量,从粪便化验、内镜检查入手,深入到22 个干休所对老干部进行跟踪随访,发现问题及时诊治。这项工作至今已经延续了整整26 年,筛查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600余例。经过干预治疗,不但降低了筛查人群大肠癌死亡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生率,保障了老同志们的身体健康。
    甘做团队发展的人梯
  盛剑秋常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室发展既要靠专家,更要靠团队。担任科主任前,她和同事们互帮互助,对自己技术强项从不保守,有人求教便热情传授。担任科主任后,她甘做人梯,悉心培养年轻医生尽早成才,不遗余力地为年轻医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她通过分析每位年轻医生的具体情况,逐一帮他们选取研究方向,确定科研课题,发挥每个人的临床专长。她把举荐年轻人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经过努力,科室5 名年轻医生争取到省部级基金课题资助。她常以自己的体会启发年轻医生与患者换位思考,时刻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同事间多商量、勤补台,不争名、少争利,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在她的带动下,科室年轻医生严于律己、刻苦上进,视患者如家人,对病人关怀备致,精心诊治,保持了良好的医德,受到大家的好评。
    为了给年轻医生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团队的学术起点和创新精神,盛剑秋科学调整科室工作,争取多方支持,连续6年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讲座及内镜技术演示交流会议三十多次。2011 年成功举办“全国消化微创诊疗技术论坛”,2012 年再次举办“消化系统疾病微创技术论坛暨肠道疾病高峰论谈”,全国知名专家樊代明院士等上百名专家到会,传授了经验和技术。她还带领年轻医生参加全国各类消化病病例报告会60 余次、讲座46 次,内镜技能演示20 余次。她的团队通过参加会议、发表演讲、技术演示,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很快,李恕军、王继恒、金鹏、范如英、王海红、杨欣艳、李娜、陆晓娟、何玉琦等十多名年轻人成为院里的中坚力量,他们技术全面,独当一面,两名副主任医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盛剑秋十分重视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 名,为第二、第四军医大学带教实习学员1000 余名,她主抓的每周一次的内镜与放射科联合读片以及疑难病讨论制度会、专家联合会诊疑难病例等教学模式受到学员好评,消化科先后被评为“十一五教学先进单位”、“教学先进集体”,科里有3 名教员被评为“优秀教师”。
    从不懈怠的“永动机”
    盛剑秋以锐意攀登医学高峰的满腔热情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时时激励自己前行,从不懈怠。她说,每当想到学科发展的美好前景和自己承担的光荣使命,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上班时间要查房、检诊、做手术,晚上要看书、写论文、准备专题讲座,常常是凌晨起床,深夜才能休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曾对她一天的工作做过跟踪采访,每天除午饭、晚饭时间,全天工作都在12 个小时以上。为此,有人称她是“工作狂”,有人称她是“永动机”,有人称她是“钢铁战士”。其实,有时她也感觉吃不消,也感觉愧对家人,但一想到患者那一个个渴望的眼神,一想到边防官兵患者忍受痛苦巡逻执勤,她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千斤重,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在她亲历亲为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消化内科上下一条心,里外一股劲,医、教、研、学、管,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样样走在前列,连续多年赶超全院各项医疗质量指标。
    随着科室整体实力特别是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近年来,消化内科年门诊、急诊量近9 万人次,年内镜诊疗量近3 万人次,年收容超过2000 人次。在诊疗量日趋增多的同时,凸显出设备不足、用房不够等诸多问题。盛剑秋在困难面前没有畏缩不前,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破解,经多方努力,制定了扩建房屋、添置设备,建造现代数字化内镜中心的发展规划。在上级首长和机关的帮助下,为确保内镜中心布局科学、环境优雅、安全通畅,她先后到国内十几家内镜中心参观,与设计人员数十次共同推敲修改设计方案。开工后,她几乎每天都要到现场督导检查。      

    2012 年国庆节放假的前一天,她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施工现场,脚踝被扭骨折。大家都劝她休息,可她第二天就一瘸一拐地来到现场,继续对重点部位进行严格检查,对安装的设备进行逐台调试。经过努力,这所现代化数字内镜中心终于按时完工,作为窗口单位迎接了等级医院评审组的专家检查,并获得了高度赞誉。目前,该中心拥有处于世界前沿的电子胃肠镜、胶囊内镜、超声环扫和穿刺内镜、单双气囊小肠镜、十二指肠镜等先进设备一百多台(件)、数字智能化内镜洗消系统和先进的C型臂X 光机,总价值六千多万元。内镜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质控体系严格,风险评估、感染预防制度落实到位,综合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对推动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盛剑秋和全科同志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果实。2009 年以来,科室3 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被北京军区联勤部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盛剑秋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基层干部”。科室的科研、医疗成果获得消化界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誉。(作者:荆子草)

    【人物小传】
    盛剑秋,1958 年9 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消化病分会常委、国家多种医学核心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临床上擅长肠道疾病、尤其是遗传性大肠癌的诊治,以及胃肠道肿瘤和食管疾病的内镜下治疗;科研工作的重点是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和遗传性大肠癌的发病及临床干预的研究。先后发表SCI 论文17 篇,核心期刊论文100 余篇,主编、参编专著8 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4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5 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