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成渝铁路上的匠心筑梦人

来源:中工网
2025-04-14 16:29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 通讯员王猛 冯博

在成渝铁路大修工程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各个作业点之间,他时而俯身检查设备零件、时而耐心指导工人操作要领、时而拿着笔记本记录关键数据……

他就是中铁一局新运设备管理公司成渝铁路大修队副队长郑玉柱,一位扎根铁路大型设备维修一线近三十年的“钢铁医生”。

2025年一季度的成渝铁路TJ165架桥机大修工程中,刚进场郑玉柱就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对架桥机进行“全身体检”,时刻秉承着维修前对设备状况“了然于胸”的优良传统,并根据以往修理经验,提前罗列维修项目、细化维修方案、评定维修重点,始终把理论工作走在行动前列,他在维修场地偶尔小憩时开玩笑说“我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检修横移丝杠过程中,横移丝杠经过工作人员多次拆洗维修仍然出现左右反复的细微窜动,就在大家都认为无法使用也束手无策时,他却敏锐地发现轴承游隙超标0.03毫米——这个相当于头发丝三分之一的误差精准地被他“火眼金睛”捕捉到,更换轴承后,完美解决这一现象,成功避免了后续使用中的隐形故障。

“每个零构件都有生命,我们要听懂它们的‘语言’。”郑玉柱自创的“看其形、闻其味、问其理、摸其感”检修法,让设备故障无所遁形,被大家津津乐道为“望闻问切”修理法。他以近三十年的钳工维修经验为基础,归纳总结为“轮系预紧力智能调整系统”,将经验转化为数字化标准,使轮系装配精度提升40%以上。

3月2日的探伤作业遇上暴雨,为保障机臂焊缝探伤质量,郑玉柱立即组织搭建高4米,长52米防雨棚,在风雨中坚守8个小时,确保每个检测点都达到标准。

“郑队长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可他连饭都顾不上吃。”电工组王博洋回忆道。

在白市驿货场架桥机的拼装阶段,暴雨天气中面对发动机安装难题和故障,郑玉柱连续工作15小时,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当发动机安装完成,启动发出轰鸣时,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烁着欣慰而坚毅的光芒。看着他的目光,也许在他心里坚定认为“设备就像自己的孩子,看到它们‘康复’,再苦再累也值得。”

技术要传承,匠心更要传递,在维修阶段的每天晚饭后,郑玉柱的“移动课堂”准时开讲。他用当天拆下的故障部件现场教学,创建的“故障标本库”收集了150多个典型案例,而他培养的众多徒弟里,现在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大拿”。

3月19日,当年轻技工为穿拉钢丝绳犯难时,郑玉柱急忙赶往施工场地,他发明的“三点定位法”“牵引绳穿拉法”,让困扰团队数小时的难题迎刃而解。徒弟李嘉实感慨道:“跟着郑师傅不仅能学技术,更学会了怎么去精于技术。”

翻开郑玉柱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在为期30天的大修期间,他带领团队完成287项检修任务,创新工艺2项,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磨破的手套、写满数据的笔记本,见证着这位铁路工人的赤诚初心。他用近三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质量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勇敢担当。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铁轨上,他依然在奋力奔跑。

责任编辑:蔺凯伊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