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漠的风掠过三危山的轮廓,驼铃的余音在沙丘间流转,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省敦煌市——这座被时光打磨了千年的丝路明珠便在晨光中苏醒。历史上曾是人类文明汇流融合之所的敦煌在传承千年文脉,记录丝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正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敦煌市不断挖掘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持续加大对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阳关等景区升级智慧旅游体验,通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推动敦煌文化对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敦煌文化IP,厚植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文章。
人类敦煌,心向往之。从千年壁画到数字科技,从沙漠绿洲到文化IP,敦煌将进一步发挥多元文化交流荟萃的特点,以独特的魅力书写新时代的丝路传奇,助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这是2023年4月25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4年6月7日,游客在莫高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24年6月7日,前来甘肃调研考察的驻华外交官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在拼接壁画图像。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4年9月4日,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4年9月4日,游客在雨后的玉门关遗址区大方盘城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2024年7月1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遗址区拍摄的小方盘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2024年7月1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遗址区,两名文保员在巡视汉长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2024年9月20日,演员在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期间表演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23年3月16日,游客在敦煌夜市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4年9月21日,与会嘉宾在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24年7月22日,游客在敦煌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24年9月22日,在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上,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23年4月26日,在敦煌市西关小学,音乐教师罗莉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合唱团的学生练习合唱敦煌特色歌曲。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2年4月21日,读者在敦煌书局阅读区看书。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