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林永福:精雕细琢让石头“活”起来

来源:包头日报
2025-02-18 08:53

原标题:

林永福:精雕细琢让石头“活”起来

包头日报记者 曹瑾

石雕,作为一门跨越千年的古老艺术,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以石为纸,以刀作笔,在坚硬的石材上雕琢出万千世界。

自新石器时代起,石雕就伴随着人类文明一路发展。在我国,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宏伟建筑,是石雕艺术的璀璨丰碑,见证着这门艺术的辉煌历史。石雕的应用极为广泛。从石栏、石柱,到城市的地标雕塑,都有它的身影,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它还是艺术收藏的珍品,凝聚着艺术家的匠心与智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近日,记者来到林永福的石雕工作室,探寻他与石雕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故事。林永福,第五届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包头十大新闻人物、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技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艺术生涯与石雕紧密交织,每一块石头在他眼中都是对美的追求与执着的寄托。

对林永福而言,石雕不仅是艺术追求,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们领略到了石雕艺术独特的魅力与不朽的价值。

雕刻艺术的启蒙

在林永福的童年记忆中,邻居家的寿山石雕刻厂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像是奏响着神秘的乐章;一块块五彩斑斓的寿山石,仿佛拥有着无穷的魔力,召唤着他靠近。放学后或是放假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里,眼睛紧紧盯着师傅们手中的刻刀,看着普通的石头在他们的雕琢下,变成纹理细腻、造型生动的精美艺术品,古老的故事仿佛从这些作品中流淌出来,让他深深地沉醉,一颗热爱雕刻艺术的种子也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2000年,初中毕业的林永福怀着对雕刻艺术的满腔热忱,跟随表哥来到福州樟林村的林文金寿山石雕刻工厂,开启了学徒生涯。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时使用的并非珍贵的寿山石,而是又粗又大、质地坚硬的东北皂石,雕刻难度极大。当时,雕刻工具落后,很多工序都依赖手工完成,这对他的技艺、耐心和毅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寒冬腊月,为了节省费用,师父让他们这些新来的学徒在马路边上用大锯切割石头。锯子发出的刺耳声响和冰冷刺骨的寒风交织在一起,似乎要把他们的手和心都冻僵。切割一块皂石原石,往往需要耗费一周,期间要不断调整锯子的角度和力度,稍有不慎,锯子打滑,锋利的锯齿就会在手上划出一道道血痕。但他们没有退缩,因为怀揣着成为优秀寿山石雕艺术家的梦想。

最初两年,林永福主要做磨光、磨刀、锯石头等基础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雕刻技艺的基石。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对寿山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两年后,他转到林银华师傅那里学习传统高浮雕山水。林师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其指导下,林永福开始研习高浮雕技法。这是一项精细的技艺,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他每天在工作台前忙碌,不断尝试不同的雕刻力度和角度,力求让作品达到完美。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还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

创作技法的突破

2004年下半年,林永福创办了福源堂工作室,开启了独立创作生涯。那时的他充满激情与斗志,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以创作大件山水摆件为主,选用质地坚硬、纹理丰富的牛蛋石或峨嵋石,这些石材非常适合展现山水的磅礴气势。雕刻时,他先精心布局整体外观造型,再进行精雕细琢,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闲暇时,他喜欢站在屋顶,观察鼓山上的山、树、崎岖山路,以及天上流动的云、渐渐消失的晚霞。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将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赋予作品独特的意境。他常常在脑海中构思如何将这些美景通过寿山石展现出来,用刻刀刻画心中美好的事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2009年,林永福意识到传统大山水摆件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他开始在传统山水雕刻技法中寻找突破。在结识了几位资深寿山石雕艺术家后,他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决定转型创作小而精的寿山石作品,选用杜陵石、善伯石、芙蓉石等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的石材。在创作过程中,他更加注重细节处理和意境营造,使每一件作品都魅力独具。

在资深艺术家的帮助下,他的寿山石作品取得了巨大突破。作品在造型、细工和取巧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恰逢寿山石市场蓬勃发展,他的作品一度供不应求,众多收藏家慕名而来。这对他来说既是鼓励,也是挑战,他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2020年10月,林永福带领四个徒弟开始创作《胜利的出发点》。经过近600天的日夜奋战,他们终于完成了这件大作,并开创了独特的山水立体场景雕刻技法。这项技法将传统的平面雕刻升级为立体全景展现,呈现出360度无死角的视觉效果。通过独特的空间感知能力,将平面的远近、高低、前后转化为立体的形态和层次,尤其是栩栩如生的山体,让作品仿佛有了生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这一技法在寿山石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推动了寿山石雕技艺的创新,为行业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4年创办工作室起的20年间,林永福斩获28个金奖,银奖和铜奖不胜枚举。他出版了个人专著《映水藏山林永福雕刻艺术》,多件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中共中央党校和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先后在全国政协礼堂、中共中央党校办展,还受邀参加韩国国会展、日本东京展等,在雕刻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疆征程的展望

2024年,林永福从福建来到包头并落户在这里。他在包头师范学院打造了北疆国石艺术馆,将其作为红色传承教育基地和党建活动点。通过展示国石雕刻艺术作品,搭建起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和光辉历程,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方面,林永福充分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平台,将自己积累多年的雕刻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雕刻人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包头的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寿山石雕艺术。他耐心地指导学生掌握雕刻技巧,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鼓励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创作题材上,他深入挖掘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手法,打造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内蒙古地域特色的雕刻作品。“我正在研究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草原、骏马、蒙古包等元素融入到寿山石雕刻中,力求展现内蒙古的独特魅力。”林永福说。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雕刻生涯,林永福感慨万千。从对雕刻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在雕刻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资深艺术家,他历经了不少磨难与挫折,也收获了诸多荣誉。但他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用雕刻传递美、情感与文化。

谈到未来,林永福说:“我会继续坚守艺术道路,不断探索创新,让寿山石雕艺术在北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让更多人领略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包头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