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李修伟:四十载守护一盏龙灯

来源:中工网
2025-02-14 15:07

元宵节夜色中,邵阳市新宁县金石镇东门头村的村道上灯光璀璨、锣鼓齐鸣,热闹非凡。一组栩栩如生的竹编龙灯,如长蛇阵般延伸开来,长达数百米,一眼望不到头。

让宁静的乡村沸腾起来的这组龙灯,正是出自村里的民间手艺人李修伟之手。李修伟,今年71岁,制作龙灯40余年,是远近闻名的纸扎匠人。

回老家重操旧业

年逾古稀的李修伟,从小崇拜匠人,年轻时一心只想学一门手艺,跟父辈学过吹拉弹唱,也当过电工、砖瓦匠,中年得遇名师学习纸扎技艺,在县城经营过纸扎店,扎出来的纸屋元宝、家电轿车、人偶和动物形象逼真、美观大气。

近年来李修伟一直跟随子女在广东生活,已有多年不再接触纸扎和扎龙灯。2024年中秋节刚过,李修伟老人不顾子女的反对,带着心头那股始终放不下的执念,独自一人回到新宁老家,重操旧业,开始忙前忙后张罗起扎龙灯。秋尽冬来,这一忙就是三四个月。2024年12月,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听说后更是高兴不已。

“工艺在变,味道不变”

李修伟介绍,新宁龙灯取材青皮嫩竹,质地轻巧、坚韧耐用,从一根根翠竹到活灵活现的“真龙”,要经过画图、破篾、扎架、裱糊、上色等20多道工序方能制成。年轻时曾跟随父辈伯叔们一起扎龙灯,印刻在脑海中的记忆犹新。

李修伟回忆,早些年,家族里伯叔们个个都是扎龙灯的高手,大家通力合作,不消半日工夫就能扎出两条龙灯来。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材料备齐后,先用竹条编成圆柱体的竹笼作龙身,龙尾则就地取材用秋收后的水稻秆子扎成。其中,工艺最繁杂、最重要的环节是制作龙头,这是一门十分考究技术的精细活,一般人难以胜任,唯有手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辈匠人亲自操刀。

整体框架扎好后,再用素纸、薄纱裱贴,然后进行作画彩绘,用金锡纸、麻绳、剪纸图样加以装点。龙头龙尾可以插万家香火,龙身竹笼两边各留一小口,方便点蜡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出于防火安全考虑,香烛已被LED彩灯替代。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耍完龙灯后,要趁着天还没亮在河边将龙灯火化,火烧得越旺越好,谓之‘送龙归海’。”李修伟先生介绍,“以前物资匮乏,只将龙头龙尾烧掉,龙身和布匹则会留着来年继续用。‘耍火龙’才是新宁人代代流传的正宗传统。现在都是高科技光电龙灯,多少有些缺了味道。”

“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

在家乡人眼里,年夜饭是春节的序幕,元宵节才是春节的高潮,就像压轴戏都要放到最后上演。村里元宵节虽没有县城喜庆热闹、阵容庞大,但也别具一格,舞龙舞狮、燃灯放焰火、唱大戏,融合了灿烂悠久的乡土文化精髓,传递着古老、祥和的传统佳节韵味。

元宵节耍龙灯,饱含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从父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李修伟制作龙灯已经40余年,如今他的子女都远在广东工作,也没有传承人,和所有传统技艺一样,扎龙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窘境。村里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村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人气,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再学这些手艺。

“人活一辈子,有几个40年?以后哪个年轻人还会搞这些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李修伟不经意间说出了这句话,说罢,面朝鹅颈龙高昂的龙头方向,默默注视着远方。

(湖南工人报 欧阳璐)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