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宏祺:80后当师父,有啥不一样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11-29 09:10

原标题:

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宏祺:80后当师父,有啥不一样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通讯员 何颖 李松昀

创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距离遥远、难以触摸的事情,但对于王宏祺来说并非如此。2024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宏祺拥有两项国家专利,带领团队完成50多项创新课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创新大拿”。“青年需要鼓励、青年需要容错、青年需要机会。”这是王宏祺对自己成长之路的复盘总结,也是对青年创新工作室的青年人的教导方式。

循规蹈矩,初涉重工领域

王宏祺2007年从中国一重技师学院毕业,在刚进入400吨数控货车机台厂时,王宏祺和所有新来的学徒一样,始终紧随在经验丰富的师父身后,一丝不苟地学习着各项工艺。从最基本的操作规范到复杂的产品加工流程,从刀具的选择与磨削技巧到参数的合理设定和选用,每一步都深深烙印在王宏祺的脑海里。在随后的几年中,王宏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熟练掌握了每一台机器的操作方法,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任务。

尽管在时间的磨砺下,王宏祺已成长为车间内不可或缺的“精兵强将”,但回忆起第一次亲手加工出产品的那一刻,王宏祺的内心仍然无比激动。因为正是那一刻,让他坚定了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稳扎稳打,紧抓创新机遇

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度推进,中国一重踏上了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新征程。这一时期,王宏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他既要坚守传统车工技艺的精湛,又要勇于拥抱时代,掌握数控编程、物联网监控等前沿技术。王宏祺认识到,古板、固有、固化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工业市场的需求,现在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更需提升生产效率。

面对挑战,王宏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为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应对日益紧张的工期,王宏祺于2018年开创了青年创新工作室,借助大学生绘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课题。然而在与大学生合作过程中,王宏祺深刻体会到依赖他人的局限性,这种“无力感”促使他下定决心弥补技能短板,去年已经35岁的王宏祺就这样“继续”开始学习,通过网课、看书等方式学习了CAD、 UG等设计软件,不断为自己的能力“加码”,除了看书和网课之外,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王宏祺就会“寻找外援”向大学生徒弟请教,直到现在,王宏祺说自己仍在学习的路上。

以“心”带“新”,创新成果共育

王宏祺通过多年来带领徒弟的经验,他逐渐认识到,当代年轻人不缺少创新的勇气,不缺少创新的活力,只是缺少创新的机会与能力。所以王宏祺从不以“成果大小”来评判徒弟,他始终认为 “有小才有大”;他愿意给予徒弟们进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他鼓励徒弟们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以多样的实践形式激发徒弟们的创新热情;他带领徒弟开展创新课题时,会指派一名主要课题人,这名课题人可以自己去找成员,自行探讨课题该如何开展,面临的问题应如何克服,必要时王宏祺会为他们提供思路、循序引导,培养徒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王宏祺会细心地告诉徒弟可以看些什么书,为徒弟们指点工作中的“小窍门”,他摒弃了“严师”的身份,投入到和谐、包容、鼓励的师徒关系中,而这样的氛围也让徒弟们斗志高昂、激越澎湃,逐渐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信心、找到荣誉、找到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王宏祺不仅带领徒弟们完成了大大小小50多项创新课题——《自制耐冲击外圆车刀》《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架口精加工技术应用》等,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自制多功能卡座”“耐冲击外圆车刀”。多年来,王宏祺与徒弟们的每一个成果都彰显着青年人创新的魄力;每一项荣誉都证明着青年人技术创新的实力;每一次机械碰撞的声音都奏响着青春的旋律。

责任编辑:王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