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班组天地|6个人去了荒漠种“光伏”,一年后,他们怎么样了?

来源:工人日报微信
2024-11-14 14:07

在广袤无垠的蒙西荒漠

一块块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沙漠起伏

它们把温暖的阳光汇聚成电能

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

照耀在那一片片闪耀的光伏板上

将清洁的能源送往千家万户

那一刻

所有的艰辛与汗水

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在这片荒漠里

光伏电站如同希望的灯塔

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到2030年,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

300万千瓦的建设规模是当时国内单体最大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然而,要在沙漠里种出“光伏长城”却并非易事。

2023年,国电电力内蒙古综合能源公司的6名建设者来到蒙西蓝海光伏电站项目,开启了一段逐光前行的奋斗故事。

“面对这样的大型项目,我们的队伍明显经验不足,抓紧提升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平,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项目经理李晋原说,项目部每天晚上都会组织夜校课堂,邀请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大家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黄伟恒也是最初来到建设现场的一名建设者。

“一毕业就参与到这么大的项目建设中,心里非常紧张,但是也充满期待,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黄伟恒在紧张工作之余,用相机记录下了团队的工作生活点滴,记录下了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故事。

“每天都有大量的光伏组件到达项目,如何将这些工程物资合理调度分配,保障每个作业面的施工进度,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李辉也是2023届的新入职大学生,光伏基地近600万块组件都交由他一人统筹安排、调度、接收、分配,“有的时候还需要到厂家去驻场催货,盯着厂家装车发货,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工期节点按期完成”。

“历经新能源工程建设的人都深有体会,住板房、睡板子床是常态,我有幸能参与其中,从一个板房到了另一个板房。”赵跃嵩开玩笑道。

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者的数量逐渐增加至26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添加了团队的活力。

王俊风是项目部的骨干力量,来到现场后,他一个人负责起6座升压站的建设工作,常常要工作到深夜。

“升压站的土建工程对质量的把控尤为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好关,才能为以后长期稳定运行做好准备。”王俊风说。

在漫长的建设周期中,项目部的大家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

今年中秋节时,他们围坐在餐厅,吃着月饼,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

“临近并网,我们大家都没有选择休假,而是坚守在现场继续工作。”王哲和丁诚诚一起组织策划了这次中秋活动。

11月5日,经过14个月的建设,全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 (梁哲睿)

“老谢在,心里就踏实”

在喧嚣的建筑工地上,常能遇见一位步履匆匆的中年工人,他身材中等,身着蓝色制服,外搭一件醒目的红色安全背心,手中提着一个磨损却沉重的工具箱,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电工老谢”。

老谢,即谢正凯,是中建二局一公司上塔坡二标段工地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电气专家,他的工具箱里不仅装有各种电工工具和配件,更承载着他对工作的热忱与专注。

一天傍晚,工地的照明系统突然全面失效,整个工地陷入了黑暗。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也给夜间作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接到通知后,谢正凯立刻拿起他的工具箱,迅速赶往现场。他深知,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到达现场后,谢正凯迅速打开工具箱,手电筒、电压表、绝缘钳、接线钳等工具在他手中灵活运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他迅速找到了故障原因——一处电缆接头因老化而短路。

面对错综复杂的电线,谢正凯保持冷静,熟练地戴上绝缘手套,小心翼翼地剥离绝缘层,重新接线、固定、测试。在他的巧手之下,一盏盏灯光逐渐亮起,整个工地恢复了活力。

谢正凯不仅技术精湛,还是个热心人。每天在巡查过程中,他经常向工友们传授安全知识和电工技能,提醒他们不要私自接线、违规用电。

在生活中,无论是工人生活区的热水器坏了,还是烧水壶短路,谢正凯都会热情地帮忙修理。同事们和工友们都说,有老谢在,心里就特别踏实。(文章来源:劳动午报)

坚守望火楼17年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林场大黑山望火楼上瞭望塔,护林员王庆文正在值守。

在这座建在海拔1153米高山上的望火楼,王庆文已经坚守了17年。他总结出了一套火情鉴别经验:“树起火冒黑烟,草起火冒白烟,雾起来发散没‘根’。”

20米高、90级塔梯的瞭望塔就建在望火楼旁,是王庆文的“空中办公室”。

瞭望塔的瞭望半径有50多公里,覆盖面积达13万公顷的地域,只要有烟火点,他报告给林场指挥部的地点误差仅在50米左右。

林场四季防火,春秋两季是最重要的防火期。望火楼上用电难、信号差,更难的是吃水。过去靠马驮,现在靠三轮车运。遇恶劣天气,王庆文要背30多斤重的桶爬到山顶,接雨水、化雪水也是常有的。

在这个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的岗位上,“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但王庆文知道,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充满责任和呵护的使命。(韩双龙 孟凡婷 )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364期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