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
9月30日16时,重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发出管控预警:内环以内每小时在网车流量达40万辆。10月1日国庆首日出城高峰,中心城区全日在网车流量达169万辆。
庞大的车流量背后,重庆交通格外“吃紧”。但在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的加持下,不但让30日的晚高峰结束时间较往年同时提前了近1个小时,还在国庆黄金周首次实现了长时间、大面积交通拥堵和高速公路亡人交通事故“两个零发生”。
这是重庆市交巡警以数字警务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它的背后,多次出现了一个名字——徐龙。
作为重庆交巡警数字警务智能交通管理的“最强大脑”,他带领团队,成为了重庆的“血管医生”。让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短一点,再短一点。
以警之力护百姓安宁,以硬核科技兴数字警务。也成了徐龙及其科研团队的首要任务。
“万事开头难,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才是最难的。”回忆起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的“诞生”,徐龙坦言,为了精准定位,整个团队十多个人开了数不清的“碰头会”,最终一致认为:要做就做老百姓和基层民警最关心的事,把时间还给群众,把效率还给民警。
但解决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疏堵保畅。怎么办?
“上学早高峰即将到来,有潮汐拥堵的可能,观音桥商圈到鲤鱼池路段准备疏导。”
类似指令,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重庆市中心城区交巡警们都会陆续接到。与曾经凭经验疏堵不同,从2024年9月底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上线后,系统会通过对比同期“标准车流数据”,提前预判是否将出现不正常的拥堵情况,示意民警快处、精处。
很快,路就通了。这背后是徐龙和他的团队联动重庆市12个部门,对接60类15亿条数据信息后才建成的智能网络。
“那些数据可不是拿来就能用的,比如我们的数据是以车牌号为核心,有可能别的警种是以身份证为基准。还有重点企业、重点学校的相关数据……统一标准十分琐碎,是一项大工程。”徐龙回忆,为了让数据更好地服务系统,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去一个个部门沟通,面对面核对,在细碎繁杂的“琢磨”中,整整熬了4个月,终于把这最难的一关打通了。
剩下的,就是8月的攻坚阶段,24小时住在办公室是常态。
搞技术的不“走出去”就搞不好技术,这是徐龙的理念。所以,为了把这套智能系统研发到位,他顶着40多度的高温,团队与基层民警一起上班,一起出勤,同吃同住。
除了功能测试阶段由试用部门回传的意见和建议外,他也发现了不少“漏洞”。
“以前,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数据突然出现峰值,就是有拥堵要处置,但是事实上不一定。”徐龙解释,对于常态化拥堵而言,每天到点就有数据变化,根本起不到预警作用。于是,他向多年从事指挥调度的同事请教学习,把数据改为“同期对比”等模式,一旦出现异常,就能有效地给予现场民警预警提示。
2024年国庆黄金周前夕,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如期上线。
为应对9月30日的管控预警,系统自动启动三级预案,对大流量道路迅速采取四项管控措施:一是一键配时,对17条道路51个路口,启动减量1/4的信号控制配时方案;二是一键诱导,通过11个路面诱导屏发布提示,并同步关联高德、百度导航,引导车辆分流;三是一键派警,立即调派民警到16个减量分流点管控处置;四是一键协作,调度9支交巡警支队开展区域协同管控。
让徐龙更高兴的是,该套系统上线后,也促进了重庆市交巡警的勤务机制优化。
对拥堵路段的快速疏通,对简易事故的快处快移,对一般事故的前期处置,以及对其他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对严重交通违法的精准打击、对重点交通事件的研判预警,已经在徐龙和其团队研发的这套数字警务系统上体现。
目前,该系统还与应急、消防、卫健、交通、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实现一键推送、多跨协同,高效联动处置恶劣天气、交通事故、地质灾害等事件。
“平台上线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徐龙说,他清楚的知道,要想把这张智慧交通网织起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也坚信,只要一直走,就总能达成目标,照亮千家万户的平安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