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热点思考|构建人才链建设服务体系 有效培育优质人力资源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11-11 07:33

【热点思考】

原标题:构建人才链建设服务体系 有效培育优质人力资源

杨付 周林峰

高质量人才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第一资源。人才的有效激励与培育是实现创新精准投入与高效产出,产业加快转型与稳步提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关键。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需要人才链建设肩负起新使命。

第一,以服务化环境引领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化的人才链建设制度环境。一是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同不同专业价值作用,遵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服务人才成长个性需求。二是要营造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氛围。筑牢创新创造平台基础,优化专精人才资源配置,协同多元人才共育共享,激发人才的融入感、安全感。三是要聚焦“供需兼顾”,构建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管理机制。以政产学研人才供需双向兼顾为目标,创造学习生活基础条件,完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激发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以数字化路径赋能多层次人才培育。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人才引用育留要求,借助数字化平台、技术、渠道赋能多元人才培养,打通数字化人才链建设核心路径。一是要促进“人岗匹配”,搭建画像精准、对接高效、预测可靠、动态优化的数字化人才管理平台。以政产学研组织人才动态需求和人才职业发展个性诉求为切口,整合优化招聘需求发布、人才盘点测评、供需分析预测等工具方法,为组织与人才的双向动态匹配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二是要赋能“人才成长”,开发规划超前、多方协同、多元个性的数字化培训发展技术。综合需求迫切程度、开发成本投入、应用范围大小等因素,开发多层次多行业虚拟现实、模拟系统等数字化培训技术与资源。三是要服务“人才布局”,设计全流程管控、全业务服务、全数据流通、全场景覆盖的数字化人才引育渠道。构建面向政产学研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数字化引育渠道,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全面智能的人才解决方案。

第三,以定制化政策助力高层次人才引进。以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为目标,围绕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人才比较优势形成和新型生产关系构建,设计定制化的人才链建设政策措施。一是明确“引进标准”,设计专业匹配、程序透明、激励得当、多重保障的定制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个人、团队直接引才与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科技特派等柔性引才的立体化引才体系,引领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支撑“团队搭建”,协同基础研发、应用研发、实验试验、发展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建设扶持政策。以创新绩效、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为目标,建设基础研发经费、创业产业基金、办公实验场地、临时周转住房、技术合作推介等团队服务绿色通道,助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三是要完善激励评价、公共服务、购房落户、医疗教育等个性化宜居宜业配套政策。以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构筑区域比较优势,提升产业人才聚集效应为目标,科学设计高端人才及团队激励评价标准,保障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以协同化机制搭建创新团队。坚持产学研、供应链上下游、研发生产流通人才横向协同与纵向流通,围绕创新驱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一体化的团队合作机制。一是要推进理论探索、研发创新、技术转化的产学研横纵向知识流通和复合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基础性理论研究、探索式技术研发和创新转化,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关键智力和人才保障。二是要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畅通和产业生态构建。以满足产业短期收益需求和长期发展需要为目标,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围绕人才职业发展边界扩宽,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整合,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供生态基础和信息支持。三是要协同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市场发展的组织内多部门资源配置。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快速适应外部竞争与市场需求为目标,围绕组织内部创新成果产生和外部竞争能力提升,优化组合创新主体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核心资源和优势。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张征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