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请注意,前方“采菌大军”出没!
夏季上山采菌原本是云南当地人的一项季节性活动,近段时间,不少外地游客也加入“采菌大军”,沉浸式体验捡菌子的乐趣。
有媒体报道,今年参与“捡菌子游”的从业者数量激增,相较于往年增长了近10倍,而游客数量也实现了三到四倍的增长。这些从业者中,有专注“亲子研学”的公司;也有一些是户外俱乐部,在雨季专门推出“捡菌子”路线产品;还有不少当地经常捡菌子的老乡也带人上山。
线上线下热度同步迸发
菌子是云南夏季代表性的美味。7月5日,云南省昆明市启动2024昆明旅游避暑食菌季活动,解锁食菌“臻味地图”则是此次避暑旅游线路推介的重点项目之一。
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仅“云南野生菌”话题的视频浏览量就超34.5亿次,“云南野生菌火锅”“云南野生菌美食”“云南野生菌神曲”等话题浏览量合计超2亿次。
某在线旅游服务公司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提到:截至目前,国内的游客前往云南的订单量,环比上个月增长了30%。其中采菌的产品,环比上个月增长超过了6倍。
上山找野生菌乐在其中
(图源:新华网)
随着线上线下热度的迸发,近段时间,很多外地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吃菌子,而是把采菌子列为必玩行程,沉浸式体验捡菌子的乐趣。
在央广网的采访中,一位当地捡菌人形容,上山在松针里小心寻找菌子,颇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意。
同时,带外地朋友上山采菌子也让大家乐在其中:“外地朋友来,他们找不到那些菌子。它生长环境比较特殊,每次发现还是比较新奇的。我们帮他们找到之后,让他们来捡,就会非常开心。”
“采菌大军”的到来,让当地许多旅游机构、民宿和相关从业者看到了新的商机,也给当地乡村带来致富机会。
相关旅游产品和路线陆续推出
(图源:央视财经)
采野生菌受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影响较大,有媒体梳理发现,目前推出的“捡菌子”产品多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每家公司会开发几条不同的线路产品来适应菌子的生长变化。为增加产品的趣味性,捡菌子往往还会和其他户外徒步活动等结合在一起。
云南省旅行社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不少旅行社推出了采菌子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包括丽江拉市海“采菌+骑马+轻徒步一日游”、腾冲高黎贡山“徒步+采菌+动植物知识科普一日游”等。
野生菌从业者发展带团新业务
苏茗雪和丈夫在昆明经营了多年野生菌生意,今年6月,她把“捡菌子体验团”发展成新的业务,每天带着游客上山捡菌子,让他们化身“蘑菇猎人”,感受云南本地人的乐趣。
游客可以根据需求报名不同类型的团队,每人收费100到300元不等。“价位通常根据参团人数和采菌地点而定。”苏茗雪说,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她每天都能带2到3个团到昆明周边不同的村庄去捡菌子,仅7月就累计接待游客超800名,收入约20万元。
户外团队上线特色采菌活动
(图源:央广网)
此外,一些户外团队也将采菌子作为新的特色户外路线。
大理一家户外公司的工作人员石磊表示,他们是公司化运营,在采菌的同时给大家做植被类的科普,包括采菌子、菌子识别等。
在网络上,除旅行社或专业公司,不少旅游博主、户外爱好者也发起了捡菌子旅行团。采菌时间从6月份持续到8月底,旅游团人数一般在4到15人左右,价格在每人100元到300元不等。
县乡依托菌资源发展特色旅游
今年7月26日,第二十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开幕。截至7月30日,实现菌类商品交易总量1700.6吨,交易额达25509.78万元。易门县共接待游客19.96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2116.03万元。
据云南网报道,依托菌资源,易门县大力发展以野生菌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包括一系列以食用菌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和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每年6至10月,到易门捡菌、买菌、吃菌的人络绎不绝,年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
乡村农庄利用资源优势搭上“旅游快车”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小阿昌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推出了集采、食、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搭上旅游发展快车。
在小阿昌村的后山上,玉龙县九河乡兴禾农庄负责人杨建红带着游客穿梭于山林之间采摘野生菌,开启乡村旅游新体验。为提升游客的采摘体验,他还精心规划了一条采菌徒步游线路,提前为游客准备了登山杖、背篓、雨衣等必备物品。
自今年6月底以来,该农庄与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以采摘野生菌和品尝农家美食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体验,日均营业额稳定在1000元以上。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捡菌子”的市场究竟能做多大,引发了许多从业者和有关人士的思考。
从业者: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
在大理做亲子科普捡菌团产品的一位从业者表示,捡菌子始终是一个小众领域。因为大多数野生菌生长在山林中,捡菌子首先要保证安全;另外,一些野生菌本身有毒,必须会识别,所以这个行业实际上有一定门槛。
为了确保安全,“捡菌子团”不允许游客擅自烹煮野生菌。一位领队也提到:“我们会引导游客采摘能吃的野生菌,也就是本地人常吃的那几种。”
专家:小众旅游产品需多方规范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特邀研究员钟栎娜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随着产品的发展,需要从平台、从业者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
对从业者而言,谁有资格去执行“采菌子游”这样的小众旅游产品,最好有一些备案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资质认证,确保有必要的安全知识、野外生存的技能和菌类的识别能力;从平台的角度,应该更好地规范价格和产品的设计,以及强化对产品的监管。
同时,有关部门需进行价格指导,做好监管和投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人数控制和登记。这样,小众旅游产品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媒体:完善基础服务支撑“采菌游”火爆
《光明日报》7月25日发表评论认为,“小众景点火了,冷门城市热了”的现象,反映出我国旅游市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也对各地服务支撑文旅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唯有在加强配套服务、保障环境安全、健全市场规则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巩固“宝藏小城”的硬实力,抓住时代造就的机遇、把握难得的商机,让诸如采菌游之类的小众游越来越“出圈”、越来越火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综合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财经、上海证券报、云南网、丽江日报、光明日报等)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