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历史长河的现代映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光明网
2024-08-10 07:40

原标题:

历史长河的现代映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基因。其历史可溯及春秋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拓展与修缮,形成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庞大水运网络,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大运河不仅是凝聚中国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相继推出,进一步彰显出大运河文化遗产在整个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探索实践和积极成效,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文化遗产保护态度与“中国方案”的重要窗口。

历史脉络中的璀璨明珠: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定位与价值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位,首先是其作为“活态”遗产的独特性。它超越了静态历史遗址的范畴,且交通运输功能与历史文化传承并重,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沿线分布的天津、沧州、聊城、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因河而生,应运而兴,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城市不仅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巷和古渡口,很多古河闸在现代技术的护佑下,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在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大运河又肩负起“贯通南北”的历史重任。南水北调东线以亚洲最大抽水站——江都抽水站为起点,以大运河为输水主干线,逐级提取长江水北送,不仅解决北方缺水的现状,同时进一步带动京杭大运河恢复“黄金水道”的辉煌。

在文化体系中,依靠水的流转,大运河又与国祚文脉、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从漕运制度到商贸交流,从文学艺术到传统习俗,从民间工艺到地方美食,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标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传承是对大运河这一“活态”遗产的最好保护。大运河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沿线8省市相继成立大运河智库联盟、研究院(中心),推进大运河博物馆、主题公园建设和运河学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天津市推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全方位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又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

在理论研究层面,学术界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阐释不断深入,通过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智库联盟,组织专家学者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精神等多个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产出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推进大运河遗产话语体系建设。在实践创新层面,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推出主题多元、类型多样的文化传承项目。运河沿线城市纷纷通过竞赛、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不仅呈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彰显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还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依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继开发出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如运河游船、古镇体验、非遗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此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也逐渐凸显,许多学校已经将大运河文化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研学大运河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江苏大学文学院将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渗透于本科生暑期实践、大创项目、毕业论文选题等教学环节,有效提升了青年大学生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今年暑期,绍兴文理学院师生20多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大运河研学游。这些教育方式的创新,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运河文化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大运河以流动的水脉为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命脉,并向全世界展示着包容开放的东方大国形象。

自古以来,大运河沟通南北、联络东西,对于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运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它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者。

另一方面,大运河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文化带直接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更是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于2009年在扬州成立,通过运河这一纽带,组织年度“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促进世界运河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024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国外著名运河城市巴拿马举办,吸引了巴拿马运河流域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探索实践与积极成效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持,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精神动力。

作者:任晓霏、公维军(江苏大学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征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