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奇克里克那段不灭的记忆》

2023-12-04 13:28

报送单位: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

作者:姜伟

时间:2012年6月8日

地点:远离人烟的荒山野岭

内容:采访中石油川庆物探山地队

图片13

越野车颠簸在根本没有道路的河床上。得知要去川庆公司山地队第一线依奇克里克采访,心里除了神秘感还有些许激动,那里可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之源啊!然而,汽车只行驶了半个小时,胃里的搅动和大脑的眩晕就让神秘和激动荡然无存。3个小时的车程,我没看到一个人和半只动物,眼里的风景除了峭壁巉岩和漫天黄沙,剩下的还有心里的恐慌。

走基层采访,是此次参加中国石油记协、中国石油报2012年新闻摄影工作会的一项内容,川庆物探山地队是四个采访对象之一。

据说,该队是集团公司山地勘探的“特种部队”,承担国内高难度山区地震攻关,长期在塔里木、新疆、长庆等地进行山地地震勘探,先后发现的阿克、迪那、克深等油气田,成为“西气东输”的主要供气源地之一。

山地队凭借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又把目光锁定在已经荒废几十年的老石油城——依奇克里克,安营扎寨探寻新能源。我们此行就是采访那些奋战在荒山中的勘探队员。

“山地队一年要在羊都不拉屎的地区封闭作业10个月,生活工作在通讯盲区,劳动强度咱不提,精神上的寂寞难以煎熬,他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这些年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顾年幼孩子。一个刚当父亲的队员在孩子出生第二年回家,儿子怯怯的叫他叔叔,我听着都想哭。”川庆物探肖经理上车就拉开了话匣子。

颠簸得骨头架子都要散了的时候,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看见不远处山脊上一个小队正在作业,我立刻要求前去采访。谁知莽莽荒山中的一个不起眼小山丘,就让我尝到了“望山走断腿”,物探人每天作业不知道得走断多少腿?

一个年近40岁、脸色黝黑的四川汉子引导着我,攀爬到一个60米高的作业点,路程还没走一半我就大汗淋淋、呼吸困难,何况他还背负百余斤设备,攀登于悬崖峭壁给我开路?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话并不准确。登山没有路给我的感觉如同登天,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谷底粉身碎骨。每前进一步他都要用铁镐刨出一个凹槽,以便我的脚能着上力。尘土在镐尖处迅速弥漫开来,钻进他的口鼻,粘满他全身,四川汉子却毫无反应,顷刻间变成了“土人”。尤其当穿过只有一脚宽的山脊时,我更觉双脚发软、天旋地转。若不是他拉着,我简直无法通过这只有10米长的山梁。这让我体会到他们工作的情怀与当年王进喜跳进泥浆搅拌何等相像?

2640米的依矿山顶,一顶帐篷,一个人的小站,一个叫杨文平46岁“老头”执着的坚守。那是测量参考和电台中继的枢纽,是全队保持对讲信号畅通的关键部位。老杨在那倒塌了的土房子里搭了一个简易帐篷,做饭取暖的地儿十分简陋。“我一个人在这里呆着,向远处扔石头、一遍遍擦设备、修理垮掉的老土胚房、听测量小组的人在对讲机里面交流工作,对于我来说这都是乐趣。”一个多月了,杨文平说他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在这里的生活,但是,恐惧感越来越强。“一个人呆久了心里非常害怕,不怕野狼,也不怕雷击,最恐惧的是没有说话的对象,长期下去自己会变成哑巴。”于是,每天他都会拿出一本老版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大声的读一读,杨文平拿出书说:“这本书我已经快读完了。”

都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可在高海拔地带,暴雨会毫无征兆袭来,上午还是烈日当空,下午却是暴雨倾盆。在这寸草不生的山区,一场小雨都可能形成山洪,根本不给你跑路的时间,勘探队员随时都有被山洪卷走的危险。

1958年8月18日,塔里木地质大队队长戴健,和她同样年轻的队员李越人一起进行观测填图作业,遭遇特大山洪,山沟里的洪水夹杂着泥石顺流滚来,瞬间把山沟漫淹,她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石油勘探开发事业。戴健时年只有24岁。53天后,由戴健主持勘定的依奇克里克构造依1井完钻喷油,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诞生。戴健、李越人牺牲的山沟被命名为“健人沟”。打那以后,勘探队员无时无刻不提防山洪,可洪水没有怜悯之心,依然随时冲下山谷。

次日,我们与队员们一起进午餐,吃的只有干馕以及米饭炒粉,没有一点荤腥,这样的伙食能保证有足够的体力从事那么艰辛的工作吗?我无法相信。正在狼吞虎咽的队员小黄告诉我,身处大山深处,基本与世隔绝,由于山里气候变幻莫测暴雨说来就来,通往外界的道路就会阻断,不可能每天都运送给养。而山里高温,缺水缺电,蔬菜和肉容易腐烂无法保存,所以他们吃的最多是干馕和粉条一类容易保存的菜。我看着自己碗里特意给加的一道蔬菜,却再也无法下咽……  

问及收入,队员告诉我说“每月能有6000元左右,可是今年只发了一个月的,其他的还要等,攒着呗!”多么朴实的回答。与山地队相比,我有些汗颜,如此的生活工作条件,我能适应吗?我给不出答案。与山地队相比,大干六个月苦吗?加班加点值得吗?答案不言自明。

采访虽已结束,疲惫不堪满身灰尘的我,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山地队“抬头见青天,云雾绕井边,出门就爬坡,走路就攀山”这种石油人为祖国寻油的热情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杨文平、小黄这一个个山地队员,就是一组让我真正认识石油精神、铁人精神的真实雕像!

时光转瞬,已经到了2023年,那段难忘的记忆始终在我心中铭记。在8月7日的集团公司铁人先锋学习中,我看到了来自川庆钻探一名同志刊发的工作图片,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话: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多点付出,多点耐心,时间会证明一切。一字一句的读着,我仿佛又来到了那莽莽荒山,看到那抹石油红!

(作者就职于中石油抚顺石化后勤服务公司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