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普如“一苇渡江”》

2023-11-13 15:35

报送单位: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作者:胡蓝月 田少星

新闻里,火箭尾焰熊熊、腾空而起,奔赴国人心中的星际之约……中国航天近年不断取得新突破、跨越新领域,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些成绩的取得意味着什么,科研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有一支由科研工作者组成的“科普小分队”,他们努力通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科普形式,把航天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公式少一点,趣味多一点

一朵颜色鲜艳的花朵在雪白色的“隔热板”下显得可怜娇羞,306所科研人员举起喷枪在白板底部加热,丁烷火焰高达1200摄氏度,而鲜花却安然无恙,这块耐温隔热性极佳的白色隔热板正是306所制备的气凝胶隔热板。

图片1

306所的气凝胶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报道中的一抹“科普亮色”,306所“科普小分队”也成为所里一张亮眼的“名片”。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一共应用了两种306所的气凝胶材料,分别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环境,气凝胶在密度、耐温性能和隔热性能等方面有先天优势,在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有应用。”科研人员介绍。

黄红岩博士是所里的青年技术骨干,也是“科普小分队”的主力成员。

敲了敲身旁的玻璃窗,黄红岩说:“我手里的气凝胶和这块玻璃的材料一样都是二氧化硅——人类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气凝胶的重量约是同体积玻璃的二百分之一。”

如何针对气凝胶“轻”的特性进行展示呢?“科普小分队”成员们讨论,可以借用“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用气凝胶代替达摩,以花瓣代替芦苇,以此展现气凝胶材料“极致的轻”。

黄红岩解释:“我认为‘一苇渡江’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是字面意思,表现气凝胶材料非常轻盈,另一层意思是指人的水平境界高,小小芦苇也能用得出神入化。”

黄红岩认为,科普要结合航天工作特点,力图在严谨的科学表达与受众的理解习惯之间找到合适的连接点,尽力避免科普宣传中“公式多、观众少”的尴尬,要做既有热闹也有门道的航天科普。

科普,点燃创新的火种

“科普小分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成员们多为中国各大高校博士毕业生,他们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腾出时间精力为航天科普增光添彩。

“我们2017年前后在喜马拉雅APP上开通了一档节目,叫《元素咖啡》,至今累积了几十万的播放量。”黄红岩说,这档节目是由所里几位年轻同事自发策划的,他们撰稿、录音、剪辑、发布……定期科普航天相关知识,大家作为“斜杠青年”,有信心做好科普这件事。

图片2

在各类科普活动中,年轻人热情洋溢,首席专家更是游刃有余。集团公司材料领域首席专家、306所科技委主任裴雨辰受北京广播电视台邀请,录制了节目《航天器的蝉衣》,现场解说细致、演示生动,视频在各平台浏览量破百万。

在去年中央美院与伦敦设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万物生息——后石油时代的材料与设计”展中,306所的作品《凝固的蓝烟》受邀参展,完成了一次航天科技与展览艺术的跨界合作。

直播授课、制作音频栏目、参加展览、媒体宣传……慢慢地,航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航天科学技术在一场场科普实验中显得生动有趣起来。作为航天特种材料研究所,306所党委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科普服务体系,通过宣传打造活动品牌,发展科普队伍,建设科普阵地,营造出有组织、有计划的良好科普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中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不能指望国外的普罗米修斯为我们带来火种,它注定是一条自主自强的道路。”黄红岩说,科普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做好基础才有未来,科普就像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在中国有很多像306所这样的“中国土壤”,会给中国科普这颗“种子”提供更多更有营养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