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上守护“压舱石” - 企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4个5000立方米大罐,平均每天探罐8次,攀爬阶梯688级——

董志塬上守护“压舱石”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11-29 03:56

原标题:4个5000立方米大罐,平均每天探罐8次,攀爬阶梯688级——(引题)

董志塬上守护“压舱石”(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岳莹昕 黄璐 周沛龙

阅读提示

原油开采难度大,入罐集输和处理的责任也就更大,作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油田一级要害场所,镇一联中心站职工始终铭记这样一份责任——守好“压舱石”。建站16年,该站从最初的占地面积2.3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3万平方米,从最初的原油日外输量60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800多立方米。

“气温已经逼近零摄氏度了,罐上更冷,大家一定注意安全!”立冬过后,毛虹就格外留心监控屏上的温度显示,每次招呼大家检查工器具准备上罐前,她都要通报气温。

“这里的气温,冬天会突然降到零下20摄氏度,攀爬阶梯的时候戴上多厚的手套,手指都会冻僵,弯都弯不过来……”毛虹感叹道。

这里是长庆油田公司采油十一厂的镇一联中心站,坐落在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桐川镇桐川乡小园子,是全厂唯一的原油对外交接口。

采油十一厂的前身是超低渗油藏第四项目部。超低渗油藏的开采难度极高,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磨刀石”上采石油。原油开采难度大,入罐集输和处理的责任也就更大,作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油田一级要害场所,镇一联中心站职工始终铭记这样一份责任——守好“压舱石”。

陇东油区所处的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原面,被称为“天下黄土第一原”,镇一联中心站就占了董志塬的一个“小尖尖”。

建站16年,镇一联中心站从最初的占地面积2.3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3万平方米,从最初的原油日外输量60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800多立方米。35名石油人在这里守护着4个5000立方米大罐,平均每天探罐8次,来回上下阶梯688级……

成了站里的“资料库”

“初到这里,处处感到新奇,大罐拔地而起,仿佛给董志塬戴上了银色王冠……”肖金龙是最早进驻这里的员工之一,现在是站长。

建站初期,肖金龙就被委以重任,坚守在施工现场,从锅炉到罐区、从站内到站外,每一个角落都要他监督。

那时候,他怀里揣着笔记本,每天一大早被皮卡车送到施工现场,将设备和每一趟管线之间的尺寸、距离量好,记在本子上,并将施工进度记录下来做成报表。

夜深了,皮卡车把他接回生活基地。为了不影响室友睡觉,他悄悄地捂在被子里面,打着手电筒画流程图。

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动火、新设备紧固、连接管线……各项设备终于要开始运行了,他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一次,在原油外输的过程中,外输泵的压力突然下降。大家都焦急万分,肖金龙迅速联系厂家咨询,又翻阅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最终判断是离心泵的过滤器堵塞。在接下来的7天6夜里,他在外输泵房里持续地停泵、清理过滤器、再启泵,经过反反复复的清洗,外输泵终于恢复正常运行。

从那时起,肖金龙悟出一个道理,作为原油集输和处理的中枢,要保证小站正常运行,就要让沉降罐的运行情况、加热炉的温度显示、三相分离器的油气水指标等数据都时刻“跳动”在自己的脑海里。

“输油、脱水、锅炉、变电等等每一个岗位,都要与一大堆计量、测量的数据打交道,必须对正常数值烂熟于心,对各类异常和隐患早做预判、早做处理。”渐渐地,肖金龙成了站里的“资料库”,大家遇到生产难题首先就拨通他的电话。他也由此成为工友们身边的榜样。

半月一次“擂台赛”

这几年,镇一联中心站获得过多次“先进班组”“优秀站”之类的荣誉,但大家最看重的还是中石油集团公司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镇一联有22名女职工。有人说:“都说油田的女工占了半边天,我们这里是占了大半边天。”

这几年,随着不断地改造、扩建,技术先进、经济环保、安全可靠的新设备越来越多,工艺处理流程日益复杂,也曾让一些女工犯了难。

人人不掉队,赛场争第一。作为镇一联的技师,毛虹当起了站内的“兼职教师”。站上还每半个月摆一次“擂台赛”,比理论、比速度、比安全,女工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用“显微镜”找问题,用“放大镜”测结果,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现在,面对来回上下688级阶梯的大罐,女工们在应急演练中硬是做到了比规定时间提前5分钟完成。

上擂台、比真功,哪有不吃苦的。赵婉婷去年才参加工作,为了不拖后腿,经常自找“加试题”,许多次都错过了饭点。她动情地说,“当疲惫地回到宿舍,看到同事用电热煲温着的饭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镇一联的温暖。”

温暖从未断线

身处野外,女职工更念家。由于轮班作业,这几年每次新冠疫情突发,总会有10多名女工闭环作业不能回家。上有老、下有小,她们既担忧老人的身体,又操心孩子的学习。

“你们安心上班,家里有人管。”面对大家的焦虑,在党支部书记黄璐的组织下,成立了“姐妹帮帮团”,把轮休在家的职工们组织起来互帮互助。

“书记!我家收到菜了!只要家里好,我们上班也心里踏实!”这是疫情期间女工樊丽给黄璐发来的一条微信。几年来,生病在家的老人得到了“帮帮团”的照顾,孩子落下的功课有“帮帮团”来辅导……

从站内到家里,镇一联中心站的温暖从未断线。

今天的陇东油区,正是靠着一个个镇一联这样的集体,终于建成了国内又一处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用默默坚守践行着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