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上海专家谈如何管理高血压风险人群 - 健康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上海专家谈如何管理高血压风险人群

来源:澎湃新闻
2022-11-16 09:18

原标题: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上海专家谈如何管理高血压风险人群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将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从而引发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1月15日晚,国家卫健委回应称,目前,国家没有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其实,《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和国家卫健委的这一消息,并不是绝对对立和冲突的,就像《201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出炉,首次将普通人群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至130/80mmHg时,也曾经引起了社会上以及学术圈较大的争议。”11月15日晚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樊民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高血压标准降低还是维持不变,完全取决于各方看待这一问题的角度,但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血压病人,减少居高不下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学术界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考量不同

樊民提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主要来自学术界,他们是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去考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国内高血压的标准其实一直在下降,这些标准的制定都是通过多年来循证医学基础上作出的,通过药物干预,来看是否有更多的高血压患者获益,从而再科学地做出判断,学术界制定这样的《指南》有其依据,而作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卫健委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从学术角度出发去考虑,还要考虑这一标准的降低会给社会面带来的利与弊,在诸多因素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做出判断。

樊民进一步表示,所谓“利”即把高血压疾病干预的关口前移,让一些潜在的高血压风险病人能更加重视自己的血压、关注自己的健康,改善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一旦高血压诊断标准下降,也可能会增加整个社会对于高血压患者群体‘扩增’后的社会成本,这个社会成本包含医药成本,也可能还包括政府和社会的管理与服务成本,同时会导致一部分人产生疾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等等。对于国家来说,高血压标准的改变需要考虑的问题,将会是更加全面而细致的。

风险人群要注意什么?

那么,在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处于140/90mmHg至130/80mmHg区间的这部分人群该如何进行管理呢?

樊民对此表示,如果按照学术界的观点,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至130/80mmHg,那么会有更多的中青年人群被纳入到这一范围内,但这些人绝大多数在临床上采取的是非药物干预的方式,包括限盐、戒烟、戒酒、减肥、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以及传统的中医药诊疗方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如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血压水平,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把健康的习惯延续下去。

在医院门诊中,记者也普遍发现,不少就诊的中青年群体,在生活中很少主动去测量血压,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青年群体意识到血压的重要性?

“中青年群体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没有很多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血压,以为高血压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从而常常在自己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后,才会去就诊,从而意识到自己血压异常。”樊民坦言,主要有四类高血压风险人群,需要在平时多关注下自己的健康问题,定期测量血压。

他具体指出:一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譬如父母、爷爷奶奶等有高血压;二是肥胖或者超重人群,因为体重与血压的关系很明显,实践表明:通过运动确实能让体重下降,血压也会随之下降;三是有其他一些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血压变化;四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抽烟喝酒、经常熬夜等不规律作息的人群,还有就是盐分摄入量多、喜好吃咸的或腌制食品的人群,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血压。

樊民提及,在临床实践中,学术界的指南其实只是医生作为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指南》有其循证依据,也结合了国内外各项研究以及大多数权威医学专家的意见,《指南》往往适用于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但并不可能包含全部的患者,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患者个例,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门诊中,医生都会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询,了解其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套用指南。”樊民还补充道,有一部分患者,尽管他们的血压处于140/90mmHg至130/80mmHg区间,按照国内现有标准,还不被定义为高血压患者,但如果这类人群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或者是曾经有过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医生也可能提早为这类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