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本土育人资源 为德育研学赋能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开发本土育人资源 为德育研学赋能

来源:湖南日报
2022-10-06 07:46

原标题:开发本土育人资源 为德育研学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在行动中体悟的特征契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能有效化解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刻板教学、与生活世界脱离、实践活动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为此,应当整合本土育人资源为研学赋能。

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社会资源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资源都具有德育特性。能具有德育特性的社会资源不外乎这些特征:一是能够纳入到德育活动之中;凡在现实性上未能进入德育活动的社会资源,都不能视为德育资源。二是能够成为联系德育主体与客体的介体,即是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通道。三是能够承载并传递一定德育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也具有历史性,即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例如常德,它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山、水、人、城等社会资源本身不会自发地、更不会自觉地对德育过程产生相应的作用,而是经过研学导师将其“天然关系”转化为“为我关系”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后,才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所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是把遵循一般性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一起来。

积极开发德育重点研学基地

研学旅行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具身性,能够促进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融通。根据“情境体验”的要求,必须积极开发德育重点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研”与“学”中启智润德。例如常德德文化中有“山之德”“水之德”“人之德”“城之德”,它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共性,彼此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一个“德文化”景点,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多对多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德育研学基地就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山之德”中建立开发德山研学基地,利用好德山的善卷文化,德山对佛教、道教兼容并蓄;建设太阳山研学基地,开发利用太阳山自然环境资源,表现常德人民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水之德”则是重点开发沅江、穿紫河、柳叶湖三大水系,弘扬孕育之水的温柔包容、通达之水的清正通达、生态之水的文明教育精神,让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重点促进各大水系之间的连接,建立起常德“水之德”研学基地。“人之德”要进行全面开发,“善”“智”“忠”“孝”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人能够同时拥有的美德。因此,应建立起系统的“人之德”研学基地,更好培育中小学生的美德。“城之德”则要继续完善现有的研学基地,加入更多英雄之城、艺术之城的元素,打造精品德育研学基地。

推动研学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现有的研学课程和内容较多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而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则有待彰显。例如常德,可以加强研学内容中对善卷老人、丁玲等历史名人理想信念分析,更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分析穿紫河从“臭水沟”变成通达之水历程的演变,人们攀登太阳山目的由祭祀太阳神转变成假期休闲看日出的演变,确定价值取向,强化自我认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及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学习常德会战的历史,纪念抗日将士,加强红色主题教育。

建立“道听途说”“情景渗透”“身体力行”“头脑风暴”特色模式。“道听途说”即在景区关键点聘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和讲解,发挥他山之石的功效;“情景渗透”即在景区关键点让学生沉浸相关德育教学的真实或仿真情境中,有感同身受的作用;“身体力行”即在景区关键点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场景,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头脑风暴”即在研学导师和专家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实现灵感互动和思想的感悟。研学过程中采用以上几种特色模式,能够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充满趣味性。在景区关键点强化内容的研学模式,也可以使得学生对德育研学旅行的重点内容理解加深。

完善权威、原真、开放的德育研学环境

现代德育拥有专业的研学导师、真实的景区景点、讲解式的教学模式、较为开放的思维交流,可以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常德有北宋认定和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有德祖善卷德泽天下的善卷祠、有“孝”传古今的刘海砍樵之渔樵村、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故乡、有囊萤夜读的晋人车胤故地、有壮怀激烈的常德会战纪念碑、有全国首批海绵示范城市……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权威、原真、开放的德育研学环境,充分利用优质德育资源,发挥德育的润化功能。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代入不同的人物身份,体验不一样的德文化。开放思维空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知“德”到践“德”,在道德的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和自我修“德”,能收到立德树人的实效。

周扬、蒋萍萍,作者分别系湖南文理学院博士、讲师;湖南文理学院地旅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