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访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教授曹健华

来源:湖南日报
2022-10-01 08:52

原标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主题)

——访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教授曹健华(副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建党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之一。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点”,审示党百年来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在新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国庆前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教授曹健华。

1.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人民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形成、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

湖南日报:曹校长好!从“为人民服务”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两个字一直鲜明地镌刻在党旗上。请问,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立场吗?

曹健华:是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价值的主体更是利益的主体,他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黑格尔的“精神的人”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出发建构起了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更明确地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人民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形成、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伊始,就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标志。在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宣告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体思想和价值立场。实践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和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0世纪后期,国外一些曾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虽然各国政党的衰落都有其特殊原因,但归根结底是执政党脱离了人民这个执政根基,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走上亡党亡国的道路,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教训何其惨痛。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和稳固政权都需要从人民这个根本立场出发,正确处理好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把“人民”镌刻在党旗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湖南日报: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人民”镌刻在党旗上?

曹健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这一精辟论述,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诠释,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

把“人民”镌刻在党旗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坚定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坚信唯物史观。早在1921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与反动阶级及其思想家惧怕或者蔑视人民群众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中国共产党既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也发展了唯物史观,特别是大大拓展了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正如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的,“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把“人民”镌刻在党旗上,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而不懈奋斗,但最终均以失败收场,原因之一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找不到真正打破旧势力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结合革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的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原则,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创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建党初期,我们党领导与组织工人运动,就是从改善工人生活和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入手,进而发展到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要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同时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3.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图景中不断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人民的历史地位

湖南日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党对人民历史地位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中,对人民历史地位的认识不断丰富,对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内涵发掘愈加深入,并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图景中不断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要命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历史地位演进的主要经验。踏寻党的百年奋斗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演进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随着党与工农运动结合日益紧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历史地位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一步步深化。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政治高度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并写入党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高度重视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人民当家作主构建了最为根本的制度保障。同时,各种重要职能部门及机构均冠以“人民”为前缀,例如人民政府、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邮电、人民铁道、人民医院……充分体现了党一贯坚持的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将“群众路线”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人民历史地位以崭新形态和具体内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民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人民历史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比如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志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愈加凸显。又比如,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进一步筑牢了党的执政根基。尤其是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于疫情防控始终,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忧民、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将“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4.“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哪里?

曹健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体现了党的执政理想与执政信念,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鲜明立场和价值信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过程的剧中人。任何历史的活动都是由人民实践的,任何历史的业绩都是由人民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历史的画卷是不会翻开的。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鲜明导向,充分反映了“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凸显出了“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这一崇高的价值目标,同时也牢牢树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五大新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致力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难题,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这是对党的宗旨的生动诠释、对党的群众观的继承、对党的发展观的创新。

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人人享有发展机会,享有发展成果,国家的兴旺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全面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吸引着千千万万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力量凝聚成强大合力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事业当中,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生命根基。是否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是否坚持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试金石,也是能否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根本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责任担当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深刻揭示了人民与执政党、国家的密切关系,这既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问题和成功经验,也是关系着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更是实现长期执政的价值旨归。

5.“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定位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14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何将这两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二者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曹健华:这两条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定位。我们知道,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引领,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力量之源。只有明确并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从学理层面来说,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其理论逻辑的基础就在于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具有与生俱来的鲜明的人民性。一百多年来,为什么人民群众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这一宗旨中,党和人民是两个基本要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党,党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是人民,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可以说,党的宗旨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集中体现。

从工作层面来说,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精准把握两者的统一性,党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有了执政兴邦的牢固根基和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就能够得到党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复兴号”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另一方面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伟大力量。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使人民生活更富裕

湖南日报:我们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当下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曹健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使人民生活更美好。发展经济是最大的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比较突出,发展当前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设想都会落空;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从坚持发展中得到体现。为此,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从而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生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俗地讲就是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做优“蛋糕”,同时要分好“蛋糕”。

7.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湖南日报:那么,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终极旨归吗?

曹健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明确提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始终念兹在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推动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种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都明确将共同富裕列入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与建设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专家简介

曹健华,中共党员,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近年来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独著、主编著作8部;获得湖南省部级奖励多项。

记者 奉清清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