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以“三维逻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 - 教育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江西师范大学:以“三维逻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9-29 10:57

原标题:

江西师范大学:以“三维逻辑”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一级学科以来,博士学位授权点已达104个。快速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让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如何从扩大培养规模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坚持以“三维逻辑”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了经验。

坚持人才培养“三大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学校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大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

学校将价值、能力与知识明确为育人活动及效果评价的三个基本维度,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院将价值塑造置于人才培养首位,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育才必须先育人”的理念。面对信息时代的新背景、新挑战,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价值引领,通过对专业理论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树立起坚定的价值选择。

学校认为,提升受教者的知识获得质量与综合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具有奠基作用,能力则是知识内化的综合体现,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民立场、爱国情怀、世界胸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努力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体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严谨求证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解决人才培养“三大问题”

学校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生源质量、专业自觉、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优化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于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学生专业背景涵盖各个学科门类。经过长期积累和建设,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以项目带动科研,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为各行各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

针对专业自觉总体不强的问题,学校坚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主动对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激发内生动力。学校组织师生多次承接重要委托课题,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和应用对策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还带领师生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单一导师“一对一”培养模式在博士生培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已经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拓展的新态势。为了解决“一对一”培养模式育人合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个人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各交叉学科中其他导师、学院内非博士生导师、学校外聘导师的组合作用,构建跨学科育人团队,为博士生培养注入新的动能。

实施人才培养“三大举措”

根据人才培养的“三大要求”,围绕人才培养存在的“三大问题”,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改进博士生指导模式,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

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江西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激励青年学子,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自觉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筑牢坚定信仰。

创新学术素养提升方法。针对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条块分割”的问题,学校构建了“学术训练、研究方向、科研共同体”三维培养机制,促进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厚起来”。坚持读原著、学原文,为博士生发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学习经典原著,夯实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通过设立“青马课题”“青马论坛”“青马读书会”和《青马学刊》“四个青马”,鼓励博士生强化学术基本功,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六环节六保障”机制,不断夯实和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素养。

改进博士生指导模式。学校积极探索博士生指导模式创新,汇聚各方力量提升育人实效,在为学生确定“一对一”指导教师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同一方向导师组成员均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论文写作的指导,以众师之长助力博士生成才,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组合作用。此外,学校始终以开放的理念推动博士生培养,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作者:王员 祝黄河 汤舒俊)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