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吧,文化遗产·陆丨“私藏”变“公藏”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今年以来,在“彩陶之王”的故乡甘肃省临夏州,已有2万多件散落民间的彩陶、玉器和古生物化石等文物无偿捐献博物馆——

发光吧,文化遗产·陆丨“私藏”变“公藏”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8-14 01:55

【发光吧,文化遗产·陆】

原标题:今年以来,在“彩陶之王”的故乡甘肃省临夏州,已有2万多件散落民间的彩陶、玉器和古生物化石等文物无偿捐献博物馆——(引题)

“私藏”变“公藏”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主题)

原标题:记者 康劲

阅读提示

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黄河上游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文成公主进藏的途经之地,也是我国史前文化彩陶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为主的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文物文化类型众多,因为这件“彩陶之王”的出土,更是享有“彩陶之乡”的美誉。今年以来,在这个“彩陶之王”的故乡,兴起了全民献宝的热潮。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高度近半米、身形魁梧、有4组波浪式旋涡纹环绕胸前的“彩陶之王”,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随着讲解员悠然的叙述,5000多年前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徐徐展开。与此同时,参观者也对这件国宝的出土地——甘肃省临夏州产生了浓厚兴趣。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的研究方向,临夏州委政府在今年初联合发出捐赠倡议,当地民间文物爱好者积极响应,纷纷将珍藏多年的彩陶、青铜、上古玉器、古生物化石和历代名人书画等藏品无偿捐献给当地博物馆。截至目前,已经捐赠2万多件,其中临夏州博物馆收到的捐赠文物1.2万多件,各市县文物馆8000多件。

文物“活”起来“热”起来

“彩陶上的旋涡纹不仅具有梦幻般的审美艺术价值,联系到同时期出土的陶制、木质和石器等文物上,就有纺轮、陶轮的使用,石磨、车辆的制造,水车、风车的发明等等,由此引发一连串的文化哲理联想,小至一个角状物的运动,大至天象的旋转,最后又抽象化为‘太极’,古老先民的思维和智慧,绝不是无源之水……”临夏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得祥侃侃而谈。

在他看来,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就必须“让文物讲述历史,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心、用情把文物故事讲到百姓心坎里,引发情感共鸣。”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黄河文化、彩陶文化、大禹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马家窑、齐家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恐龙足印、古动物化石等反映地球演化进程的地质遗迹分布密集……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近年来,临夏州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扎实推动文物普查、保护与利用工作,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持续推动文物“活起来”“热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融入现代城乡生活,成为街头闾巷持续热议的话题。

正是在这种文物“活”起来“热”起来的浓厚氛围中,博物馆是文物最好归宿的理念,在当地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引发社会民众广泛的共情。

从“私藏”变“公藏”,才能得到更好保护

无偿献宝,归诸“公有”,在临夏也有着悠久的传承,“彩陶之王”就是一件70年前的献宝珍品。

那是1950年,临夏州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的村民戚永仁兄弟在雨水冲刷的坑洼里发现并挖掘保存了这件彩陶瓮,1954年捐送给国家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文物普查员。

70多年过去,戚家兄弟献宝的故事不仅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而且时至今日,年已九旬的两位老人的近况和照片还时常登上当地媒体的重要版面,受到社会各方的赞誉和尊崇。

“只有把珍贵的文物交给博物馆收藏,才能更好发挥研究、科普、教育的价值。”临夏州委政府联合发出捐赠倡议后,反响热烈。

今年春节过后,当地民营企业家、68岁的徐秀卓将自己近50年来收藏的4148件(套)珍贵藏品无偿捐赠给临夏州博物馆。其中包括解放军抢渡黄河、解放大西北时留下的红色文化藏品414件(套),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等历代名人书画作品89件(套),新石器时代陶器和历代青铜器、瓷器、玉器等215件(套)。

4月,临夏州康乐县举行文物捐赠仪式,由当地民营企业家、老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共捐赠各类文物藏品1624件,主要包括彩陶、玉器、瓷器、青铜器、古化石、红色文物等。

做历史的守护者和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近年来,临夏州发现了大量3000万年前到100多万年前的古动物,和政古生物博物馆也是去过唯一一家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受此影响,临夏当地民间收藏古生物化石的风气也持续多年。

王武明在当地从事建筑施工,是当地砖雕产业的带头人,近40年间走遍了临夏的沟沟壑壑,对于自己搜集、挖掘到的古生物化石视若珍宝,他说,“民间收藏的这些化石,就是一件‘艺术品’‘工艺品’,只有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只有走进博物馆进行专业研究,才能挖掘出临夏这片土地的地质演化、变迁的历史,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今年6月,王武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225件海洋古生物化石,无偿捐赠给临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藏品包括3亿多年前的珊瑚、海绵、菊石、海百合及腕足类、腹足类等古生物化石,件件纹理清晰、色泽艳丽、石体光滑、质地细腻、圆润秀美、千奇百态。它记载着地球演化、地质变迁的历史,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收藏观赏价值。

据临夏州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收到的2万多件无偿捐赠的藏品中,不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藏品,还有秦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和青海卡约文化藏品,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补齐了文化链条,揭示着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足迹,是黄河上游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目前正邀请和组织文物局专家进行鉴定,分类登记造册,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历史的守护者和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