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古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5-15 01:45

原标题:古渡

潘新日

一只白色的小鸟用长长的腿,把自己支在浩海烟波里。河流依旧,古渡已经废弃,偶尔,会有鸟声沿着石阶爬到岸上,用摊开的光芒,打捞淹没的繁华。

不远处就是淮河边上的古镇,有几千人的规模,听当地的老人讲,居民多为移居的外地人后裔,本地土著少。如今,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客居的人,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他们已经相互融入,除了内心里的精神故乡,家园的概念,都是一样的。

唯有古渡,还执着地保留着原貌……

石条垒起的古渡,一头扎进水里,静候南来北往的船只,一头爬到岸上,迎接四方来客。曾经,这里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如今,历史已经凋敝在水洗过的过往里,成为厚厚的青苔,凝集在风化的石头上。

镇上的人,仍习惯于在古渡张望,那一双双眼睛,洞穿的不只是时光,还住着一部部家史。不知不觉,这里,变成了古镇人的游泳池,镇上的人,顺着记忆,沿着台阶,一步一步走进水里,踏实。

而对女人们,古渡,是浣衣的好去处。清亮的河水,干净的石阶,把一家人的衣服、被褥,交给棒槌,此起彼落的回声,喊回了阳光,喊回了清洁。喊不回的,唯有生活中的杂质,还有消失了的船工号子。

竹林七贤用过这个古渡,镇上的竹林和客栈都在县志里活着,死了的是他们的风雅和怅然。留下的,是他们生命中的小小标点。刘伶墓还在,跟他起哄的,只有荒草和发黄的风。

唐王也用过古渡,李世民在这里调兵,运送粮草,开启大唐帝国的霸业;宋人也用,北宋用它发展水运,南宋用它抵御金人,元朝的铁骑在古渡上船,弯刀和弓弩成为水中的倒影,所有的杀戮和征战都在淮水里渡过,所有的荣誉和耻辱随着水流,沉寂在千年的泥沙里。清朝也是,八旗子弟旌旗猎猎,为古渡增添了一段印记。还有民国,古渡或商或军。为商,五省通衢,货运发达;为军,沿河布防,阻挡日军,古渡是兵员补充地,是抗战的水上枢纽。

今时,我看着古渡无话可说,古渡成了摆设,它静静地卧在水里,回味着曾经的辉煌。

有年大水,我到镇上抗洪,古渡的身影不见了,古镇也在汪洋一片里漂着,心里一下子就空了,猛的,有水上泽国的感觉。当大水退去,撤离的人们回到家园,古渡露出水面,坦坦荡荡的样子,在河边迎接着归家的人,幸福一下子就扑过来。

一位老者,领着我寻找过去的痕迹。那些曾经风靡已久的川陕会馆、安徽会馆、江浙会馆、福建会馆,都不复存在,能看到的,只有各个会馆的地基和被荒草覆盖的石板路。这些建筑的根还在,但建筑不在了,它们默默地被岁月封存在历史的尘埃里,不离不弃的和古渡相守,相互牵绊,回味着旧时的风景。

前些年古渡还有渡人的船出没,摆船的是镇上九大爷,主要是接送去河岸赶集的人,不要钱,一年的船钱挨家挨户用粮食结算,镇上的人乐意接受,九大爷也不用种地,就可以挣得一年的口粮。后来九大爷生了一场病,被儿子接到大城市里去了。那条船,就孤零零的停泊在古渡,开始还有人自己划,渐渐的,就没人去摸那条船了。

有人没人,古渡都会依然如旧,它,在等……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