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讲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故事

胡 祥
2019-03-28 09:35:17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演讲类文化节目《世界听我说》以华人讲故事为切入点,勾勒华人在海外的百年奋斗与变迁,广受好评。节目用精彩的故事讲述,再现中华文化在海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在文化的碰撞中描绘出动人图景。

  《世界听我说》聚焦海外华人在当地的传承故事,让人耳目一新。节目中,海外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奇招”,有人耗费13年时间抢救性录制了一首首将要消失的华人乡音,有人让秦始皇兵马俑在旧金山这样现代化大都市“招摇过市”引来无数目光,有的让少林武术成为警察克服心理压力的秘方……或幽默,或质朴,过程艰辛,但效果显著。

  文化传播要彰显文化自信,坚守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沉的民族精神,在当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拥有强大生命力。我们理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更应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节目《世界听我说》中,马来西亚华人张吉安为搜集各地的华人乡音毅然辞去工作,辗转全国将《过番歌》《月光光》等300多首反映华人深情回望故土的乡音录制下来,这是对传统文化由衷的喜爱,也是一份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92岁的著名影人卢燕一生致力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曾将京剧《打渔杀家》《武家坡》等翻译成英文折子戏在美国演出,反响热烈。这些不懈坚持的背后,是他们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自信,更是对文化传播的自觉与担当。

  文化传播要与时代接轨,提升受众体验感。正如节目中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所言,“在西方语境下传播中国文化有挑战,但是也有巨大的潜力”。许杰致力于研究和保存中国的艺术遗产,并尽自己所能地让西方民众更好地理解亚洲艺术。他在推广中国兵马俑艺术时别出心裁,聘请演员扮演走失的“兵马俑”走进闹市,号召市民拍照上传到博物馆网站,拉近了亚洲艺术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这从一个侧面也启示我们:文化传播要穿越文化隔阂,必须让文化可感可知,用贴近时代的方式让受众参与进来。如,节目《国家宝藏》就首先从互联网火起来,解说语言清新活泼,网友弹幕讨论热烈,让沉睡的国宝“活起来”,成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传播的生动范例。

  文化传播不是单向度、灌输式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式的传播。匈牙利华人王德庆在传播少林武术时,发现禅武中的八段锦等能帮助当地警察狙击手调节心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让匈牙利狙击手在世界比赛中始终占据前三名;华人设计师瞿铮在英国推广精美的龙泉瓷器时,发现茶洗和茶叶罐最受当地民众欢迎,更符合西方人的实用特性;西方设计师将宜兴紫砂壶改造成现代艺术感十足的咖啡壶;以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形式演绎的《浮士德》在德国广受好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融合当地文化、因地施策的范例在节目中比比皆是。

  《世界听我说》让观众感受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既要有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也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地手段,既要有时代性,还要有实效性,尊重文化差异,努力消除文化隔阂,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才能真正讲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故事。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为救助者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治。制度性保障并不排斥道德弘扬,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坐高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广播,有乘客突发病情,请求列车上的医务工作者前往提供帮助。媒体也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在列车上及时仗义出手,救病人于水火。可最近的一则新闻,令不少医生心生疑虑。

  • 让“海子”回到他原来的样子

    今年3月26日,是诗人海子离世30年的日子。这些年来,人们把许多意义和价值附着在他身上,谈起诗歌时总是会谈起他。想起当年与他的交往,让我心生很多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办了一个小期刊《启明星》,有了一点反响,作为法律系同学的海子来到我宿舍

  • 把好思路变好出路

    2018年3月,河北省文联干部赵云旺来到阳原县大田洼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是文联干部,乡亲们都叫他“文化人”。一声“文化人”,饱含了乡亲们对赵云旺的尊敬,也折射出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尊称的背后是担子,更是信任。赵云旺坦言:“光舞文弄墨不叫‘有文化’,得有真本领,带着百姓脱贫。”

  • 捡垃圾也是劳动,为什么要嘲笑沈巍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随即,他也成为众多网红赚取流量的“傀儡”。但,在对流量利益的角逐中,我更愿意抛去“流浪大师”身边的嘈杂,去静静聆听这位被“网红”者内心的声音。说到底,人们关注他,是因为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不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定势思维或者说刻板印象。他和普通流浪汉不同——有存款。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