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单士兵:混合式培养硕士这步改革走对了
//www.workercn.cn2015-07-10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来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透露,今年将对我国407家培养单位的工程硕士陆续启动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项目。

  说到高等教育,人们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事实上,现有很多高校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不讲个性,不够灵活,不接地气,不重实践,让高等教育长期遭受吐槽。对高等教育转型来说,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切除这些积弊,让“学以致用”真正落地,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拥有源头活水。

  尽管这些问题早就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房间里的大象”,却一直没能实现纠错,这一方面有体制固化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一个契机,缺少一种通道,让先进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打开一条对接通道。当时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吹走这只“房间里的大象”自然也就有了动力支撑。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必将对陈旧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形成革命性的挑战,成为高等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里讲的“混合”,具体到很多专业学科,还会有很多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混合”并不只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它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实践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在努力试图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来重建一个更加讲求开放、更加注重个性,更加有利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以“混合式”培养工程专业硕士为例,由于当代社会的工程专业实践越发复杂化,特别是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如何让理论教学与复杂实践形成有效对接,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试想,当在职工程硕士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完成学校那种系统性学习,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因为缺乏实践失去具体应用能力,由此形成的断裂,不仅让教育无意义,也让应用无支撑。

  “混合式教学”通过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让高等教育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更加开放的视野,提高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找到相关支撑点。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就不再只是简单依靠教师这种单向播种机了,而是拥有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动机。由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就自然可以形成良性对接互动,也就为高等教育转型打开一个重要切口。

  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力量。而随着“混合式教学”在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去行政化、个性化、开放性等方面不断释放出创新活力,又势必倒逼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速,让高等教育转型更有力度,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才。

  摘编自《广州日报》7月9日文/单士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