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之间,平衡之道 - 健康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胖瘦之间,平衡之道

来源:文汇报
2021-05-19 08:06

  原标题:胖瘦之间,平衡之道

  现代社会,想减肥的人不少,有些是为了美,有些是为健康打算,毕竟大腹便便之后,“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就会给健康埋下一个个“不定时炸弹”。

  太胖不是好事,太瘦了也会影响健康。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让人感觉年纪大了,瘦一点,更长寿。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提醒老人:保持健康体态,不能太胖,但也不能过瘦。体重过轻,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吸收营养的能力也就差,不仅易造成营养不良,而且连免疫力也会下降,人就更容易生病了。

  胖瘦之间,平衡之道,胖有胖的烦恼,瘦有瘦的问题,两则科普疏解一二。

  肥胖减重治疗让你健康“瘦”

  ■顾岩 杨建军

  由于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如今,“水桶腰”和“将军肚”越来越多,而由此带来的苦恼正在深深困扰着他们。以往,我们常常认为胖一点有福相,但肥胖的危害其实很严重。一提起缩短人均寿命的疾病,大部分人会很自然想到癌症、心脏病,而肥胖及其引发的代谢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危害比它们还要严重。美国的研究成果发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于预,50年内,肥胖可能将美国人的平均寿命缩短2-5岁。

  在我们国家,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国肥胖发病率已达7.1%,其中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3.9%,肥胖人群已将近1亿。考虑到严峻的形势,5月11日被定为“中国肥胖防治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1”字代表“苗条”,通俗说即“我要瘦”。这无疑喊出了广大肥胖患者的心声。

  中国人的肥胖有着自己的特点,表现为腹围增加速度超过体重增加速度。当下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之最”。BMI(体重指数)是目前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的公认标准。该指数计算的方法是: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肥胖标准是BMI大于30。但相同的BMI下,黄种人体内的脂肪含量要比欧美人高,即使看起来没那么胖,而实际很可能已经超标了。“模子”小,肚皮大,危害多,是国人肥胖的主要特点,如果BMI超过28,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了中国肥胖者队伍的一员。

  过度肥胖常会诱发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代谢疾病共同或相继发生,极大危害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当体重指数超过40以上,将会明显缩短寿命,甚至有些患者会因为肥胖诱发心肺衰竭而导致猝死,体重超过正常体重50%以上者,提早死亡的危险是正常人的两倍。

  “胖友”们,怎么办?通常建议行为干预,即大众常常听到的“管住嘴、迈开腿”,这个很好理解,即控制入口量,增加消耗量。当然,这是对一般“胖友”而言,对于“超级大胖子”级别的朋友们,行为干预基本不管用了。

  对于肥胖症,尤其是合并有代谢疾病的重度肥胖患者,节食、运动、针灸等方法疗效有限,且容易反弹。还有人为此去尝尝各种偏方、土方,其实险象环生。

  别气馁,还有办法。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腹腔镜减重手术已非常成熟,它通过数个1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完成手术操作,在明显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美容效果,由于创伤小、手术并发症低及恢复快且疗效确切,目前已成为过度肥胖减重治疗的金标准,实施数量大幅跃升,仅美国一年的该类手术就有超过25万例。

  2007年8月美国代谢和肥胖症外科协会正式声明:减重手术是治疗重度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最持续有效的方法。减重代谢外科手术已日益为广大“胖友”所接受。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病理性肥胖不治疗的意外风险发生率是采取手术治疗的9倍。所以,积极治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以健康心态拥抱崭新人生。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顾岩为主任医师、教授,杨建军为副主任医师)

  怎么吃都不胖,看似神奇却可能是脾虚

  ■朱凌宇

  有些人怎么吃都胖不起来,每天喊着要“增肥”。旁人听来这很“傲娇”,其实这些人也是很烦恼的。真有吃不胖的神奇现象?这看似“神奇”,却可能是“脾虚”。

  消瘦确实是脾虚导致的。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提到了“脾主肌肉”,指肌肉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得。即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则肌肉痿缩不用。金代李东垣著有《脾胃论》一书,更是进一步讨论了脾胃的功能,其中《忽肥忽瘦论》就明确说明了消瘦就是因为饮食劳倦不当引起脾胃虚弱导致的。

  为何会出现脾虚?现代人脾虚多,论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饮食问题

  《难经》有云“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代人生活节奏快,离开外卖似乎就无法生活了,口味上嗜辛辣、糖油食物(如蛋糕、可乐、奶茶等),日常饭局应酬多,由此不免饮酒、过食,让脾胃不堪重负。

  心理压力太大

  现代人在面对压力时主要反应为思虑太过、易怒。《黄帝内经》有“忧思伤脾”一说,足见过度思虑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成语“牵肠挂肚”一词也是佐证,当我们绞尽脑汁地处理事务的时候,自然是“食不下咽”“味同嚼蜡”的。

  愤怒是动物防御自己损失(领地被侵占)的生理反射,人也概莫能外,譬如金钱和名誉的损失会激发人的愤怒,这个过程在中医看来就是肝火太盛,继而便会有肝气犯胃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生气后不仅吃不下东西,还会“气到胃痛、腹泻”的原因。

  睡眠质量差

  电灯被发明后人类的夜生活就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了,后来,手机和网络又来添了一把火。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人们习惯于挤压没有产出的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少,内脏的修复时间就打折扣,脾胃也一样,得不到充分的修复。现代医学确实也告诉我们,睡眠时间减少会导致胃酸增加、胃血流量减少,导致“破坏大于修复”。

  反过来,受损的脾胃还会导致睡眠质量的进一步下降。中医认为心、脾两脏主导了人的睡眠,心脾两虚的人睡眠质量不佳,常伴有心悸怔忡、健忘多梦、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

  缺乏运动

  统计表明,八成以上国人基本不运动。活动少导致气血流通不利,肌肉失去濡养则瘦削,四肢末梢也不温暖。人体的基本道理是“用进废退”——无论大脑、肌肉还是任何器官都一样,不运动的人相对单薄、怕冷、胃口小,多运动的人相对健硕、不怕冷、胃口大。

  针对脾虚的问题,除了辨证调理如服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归脾丸等,还应该在上述四点上全面改变,即饮食上少食多餐、减少外出就餐、尽量清淡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少思虑及“制怒”;睡眠保持7小时以上,尽量早睡早起;加强运动,尽量做到一周150分钟,涵盖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