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堃:直面当代新变 弘扬岭南画学 - 书画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李劲堃:直面当代新变 弘扬岭南画学

2021-03-01 14:37

  □ 甘韵仪 江粤军

  站在不惑之年的关口,李劲堃回头看,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艺术家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贪婪地学习与探索;向前望,却有些彷徨,他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走出“舒适区”!在探索个人风格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促使他找到合适的前行步伐。《羊城晚报》时刻密切关注艺术发展,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与艺术家们的某些情愫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出点什么来。

  人物简介:李劲堃,生于1958年,广东南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实践型画家。作为岭南画学传承者,他肩负弘扬岭南画学的使命,逐渐形成“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艺术自觉,创作出《大漠之暮》《淡淡花雨扑面来》《幻象》《良宵》等众多优秀作品。

  李劲堃肩负弘扬岭南画学的使命,逐渐形成“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艺术自觉

  不惑之年走出舒适圈

  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李劲堃选择了学习画画。“那个时候,总感觉面前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使用的时间也无穷无尽,所以,非常贪婪地学习。”李劲堃说,尤其是两年前参与“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回眸自己30岁到40岁阶段的创作,他越发肯定,那是一个意气风发求新求变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新的艺术观念不断涌入,与李劲堃同龄的一批广东艺术家意识到必须改变,当时他们提出如何突破绘画现状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非常多的反对声音。

  “青春的我们毫不在意,依然在众多非议中大胆去探索,成为广东非常有辨识度的一批年轻人。”李劲堃表示。

  然而,不惑之年的到来却成为李劲堃艺术探索上充满疑惑的年龄。“既没有前辈大家那么笃定,又没有年轻艺术家那么生猛。不惑之年有了一定的绘画经验与绘画面貌,这个时候很容易落入固定的模式中,需要敦促自己走出‘舒适区’。”李劲堃说。

  正是在这个时候,有朋友对他说,当你画画可以随心所欲地舒展开去时,就会在艺术中找到一种踩滑轮般的平衡感,可以不断华丽转身、不断向前。李劲堃提到:“当时我正好在画《千年结》,一下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画面既探讨问题又展现想法凸显特点,纵横交错出一个新的艺术面貌,我意识到找着了适合自己的绘画通道,也领悟到中国画无穷的可塑性。”

  如今,“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成了李劲堃在国画探索上的艺术自觉。在他看来,当年岭南画派举起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国画变革旗帜,现在近一个世纪过去,中国国力越来越强盛,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将更好地助推中国艺术实现国际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当代性面目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艺术探索要关注社会

  对李劲堃而言,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艺术与你的思考合一,它就已经成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与你并存,你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妥。”李劲堃认为,不断地锤炼艺术,也是不断地提升生活品质,艺术投入好比培育一棵树,培育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修剪、如何去除杂质,到最后这棵树会长得特别有自己的风格。

  作为身兼数职的艺术家,如何处理艺术创造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对李劲堃来说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在进行艺术探索时一定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要让自己的艺术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因为,在关注社会中,艺术方向、艺术风格、艺术勇气,都会进一步清晰起来、彰显出来。只有你关注社会,社会才会关注你。这也是我反复跟学生强调的一件事。”李劲堃表示,社会不会像象牙塔,社会从来都是由人去推动,人的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将影响社会发展。回看缔造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先辈们,如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等大家,他们不但身体力行把艺术做到极致,同时通过杰出的组织、管理能力逐渐使广州美术学院成为中国最有显示度的美术院校之一。

  受羊晚启发传递温暖

  “从我懂事开始,我就喜欢上这个与我们城市同名的报纸,它与我们的成长密不可分。”谈及对《羊城晚报》的印象,李劲堃如是说。

  在过去几十年,作为文化大报的《羊城晚报》始终与文化界、艺术界同频共振。《羊城晚报》以其社会影响力,有意无意地给很多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在李劲堃三十多岁的时候,《羊城晚报》邀请他画一张漫画并配一首打油诗,以讲述他们那个年纪的年轻人如何想创新又才气不足的窘况。当时主持该栏目的记者采访了他,问起他的住处为什么叫“听雨居”。李劲堃说:“我当时告诉他,我住在一楼,门口有一个遮雨棚,楼上9户人家,因为美院上课时间比较机动,大家从早到晚随时都可能浇花,水自然往下滴,所以好像一天到晚都在听雨。此外,楼上有些小朋友可能也会不注意地丢些纸屑之类的杂物下来,我也以平常心对待,丢下来我就捡走。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记者在文章中认为,这显示了我的平和与气度,未来可期。这给我带来非常大的震撼,原来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一种修为,这对我日后耐心沉着地做人、做学问带来很大的启发。”

  [答问]

  面向不同机构打造针对性平台

  羊城晚报:从昔日的纸媒时代进入如今的融媒体时代,您对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有怎样的期待?

  李劲堃:迄今为止,整个媒体业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数字化转变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纸媒信息传播带来互补作用。非常可喜的是,《羊城晚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针对不同受众做了许多改革尝试,以更好地服务读者为方向,带来非常强的影响力。可以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社会变革中,形成更多元的格局,非常有利于艺术传播。

  羊城晚报:您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和建言?

  李劲堃:《羊城晚报》有非常大的辨识度,是读者观察社会的一扇窗户,“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代表了广东,也代表了一段历史,许多人从她观察社会的角度感受到温度。这张报纸,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我建议,《羊城晚报》深入到学校、机关等深入推介融媒体,形成具有特点的、分流式的互动。还可以在《羊城晚报》的多媒体平台面向不同机构打造针对性平台,比如学校、机关单位等,供他方回传信息,其间可设置平台主持对信息内容进行把关。由此,平台不仅是单向输出信息,还可以形成输入、输出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