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零公里”:138位职工的苦与乐 - 企业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滇中引水“零公里”:138位职工的苦与乐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1-07-27 14:06

  原标题:滇中引水“零公里”:138位职工的苦与乐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通讯员 赵志强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有著名的“长江第一湾”,金沙江汗漫的江水在这里,由北而东呈90度浩浩荡荡掉头而去,在汇合岷江、嘉陵江、乌江等诸多大小河流后,一头扎进东海。

  7月12日中午,工人日报记者在石鼓镇设置于金沙江边的“观景台”看到,在金沙江南岸,冲江河河口上游1.5公里处,江岸逐渐被工人撕开一个口子,一个未来雄伟壮丽的取水口的工程性景观正在形成。

  这个“口子”,就是滇中引水的“零公里”的起始点。

  理论上,2026年7月31日是水源工程计划完工日,部分金沙江水或将从这里“岔道”,到达位于冲江河右岸竹园村上游一座小山中的地下泵站,到此,这些金沙江水将被12台离心水泵机组,以每秒135立方米的巨大水量,从泵站提升219.16米,连接香炉山隧洞进口的出水池。

  这一段的全部取水系统工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称水电十四局)承建。

  依照设计,滇中引水多年平均引水量为34.03亿立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按昆明滇池水库容量为13亿立方米,这个水源工程每年从金沙江汲取的水量略多于2.6个滇池所涵容的水量。

  再往下,总长664公里的输水干渠,沿着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润泽35个县(市、区),一路迤逦而行,一路被分引汲用,到达个旧市大屯镇新坡背村的小燕堂出水口,最终的末端水流,将消失在蒙自市的原野、城市中…

  眺望几年后就要成为现实的成绩,水电十四局滇中引水石鼓水源标常务副经理张国良心潮起伏,因为他和项目部138名兄弟姐妹就是这个取水“龙口”的承建者。

  2020年6月28日,水电十四局中标俗称“水源标”的滇中引水取水工程,稍后,“中国水电十四局滇中引水石鼓水源工程项目部经理部” (以下称水源标)正式组建,随即进入石鼓镇,次第展开营地、拌合站、钢筋加工厂等基础设施征地建设工作。

  历经一个多月的建设后,按照总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开工令,同年8月1日上午8时,挖掘机第一铲扎进山体,这是地下泵站进厂交通洞的开工,这一铲,标志着水源标的全部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水源标项目部此时的班子组成由时任常务副经理侯孝军、总工程师胡安静、生产副经理路志利、陈晓光,总经济师陈小波,安全总监吴绍生组成。截止2021年6月20日,项目部共设有职能部门15个,共有员工138人。

  据总工程师胡安静介绍,水电十四局中标承担的是石鼓水源土建安装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引水渠(兼沉砂池);地下泵站系统;施工支洞;香炉山隧洞进口500米主洞段以及香炉山隧洞进口与石鼓水源工程出水池间长约12米的连接段;国道G353(原省道S226)改线、场内1号、2号和4号公路等。

  “我们得以参建水源标项目很自豪,”胡安静说,“滇中引水工程按类型分,就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引水主干渠,这是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工程,我们水电十四局参与了两个标段(昆明段1标和大理Ⅰ段2标)的建设,第二类就是取水系统工程,也就是目前我们在干的工程,就是说,我们十四局独立承担了滇中引水其中的一种类型的工程建设。”

  “经过我们近一年的建设,截止2021年6月20日,” 水源标现任常务副经理张国良告诉记者,“石鼓水源标正在进行的引水渠、进水口、进水隧洞1号、2号和3号施工支洞等32个工作面已经全面施工。

  张国良口中这些专业概念和数据,不乏枯燥,令人难有往下展读的兴趣,但它们却和生命息息有关,换句话说,是生命诞育、勃兴、赓续的基础,“润泽千万云南人的生命之泉将从这里汲取,我们作为水源标的建设者,或许会沾光也被嵌入历史的宏大叙事中。”

  正因为如此,作为这项生命工程的“龙口”建设者,水源标138位职工时时快乐而辛苦,辛苦而快乐。

  马红钧:“文明精细管理出效益”

  7月6日上午,马红钧从他驻扎的水电十四局滇中引水大理Ⅰ段2标项目部来到相距近40公里的水源标了解工作,巧合的是,就在前不久,水电十四局正式发文,将此前马红钧对水源标的“协管”变成“分管”,由此增加了马红钧肩上的担子。

  41岁的马红钧是水电十四局土木工程事业部副经理,鉴于水电十四局中标的香炉山隧洞工程(滇中引水隧洞大理Ⅰ段二标)之“艰难”和水源标取水口工程(滇中引水石鼓水源项目)之“特殊”,再加上两个项目实施工地相距仅30多公里,他被指定常驻二标,分管这两项工程。

  上午10时到取水口看完后,马红钧旋风一般赶到一号洞和交通洞进洞察看,一路上,他告诉水源标副经理杨江,“打洞子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活计,把固定的七八道工序相互之间的衔接抓紧,若一道工序能节省一小时,效益就出来了,相反,一道工序增加一小时,成本就上去了。”

  下午沿着施工便道前往弃渣场,马红钧看着盘山而上的施工便道“指点”杨江说,“你看这个挡墙,可以往山体里面移进四五米,这样就可以少砌挡墙,就可以节省一些资金,我看好几个地方都可以优化施工,省不少钱。”

  在隧洞施工现场,借着照明灯的由头,马红钧提出他的“精细化管理观”:“灯泡的功率由40瓦降为20瓦,按现在的电价,每盏灯每天可节省0.3元,余下还要施工照明5年,2000盏灯总计仅电费就可以节省约1095000元。”

  “我这是匡算,肯定不精准,但不离谱。在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必须靠精细化管理,靠管理出效益。”他补充。

  有意思的是,马红钧的“文明施工”和“精细管理”就节省成本来说,不是一个单纯的“节省”向度,他还有一个通过“加大投入”来省钱的独特角度。

  在到1号施工支洞的路上,途经冲江河,看到河堤已经用石块镶砌加固,但没浇混凝土,他要求杨江浇上一层厚15公分的混凝土以固结石块稳定河堤,从而预防雨季大雨洪水溃决河堤,“这个钱不能省,今天投入大,未来几年施工过程中就投入小或者不再投入,反而省钱。”

  他这个要求,被张国良以合理的理由“否决”了:“明年这个河道要改道,没必要,但类似情况都要按你的要求做,你说的是对的。”

  马红钧言及他对施工各个工序的熟稔,透露给记者一个他曾经的经历:“我工作头5年,每天早上8点上班进洞子,到下午6点下班出洞子,除了中午一个小时的用餐时间,我都在洞里,即使刚刚爆破,洞子里全是烟雾灰尘,我也在里面工作。”

  张国良:“和谐共生”的琐事

  作为水源标项目的生产主要负责人,张国良很大的精力要搁在生产方面,每天和各种数据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各种问题、麻烦打交道。此外,为了施工作业更加顺利,他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经营一个无形的“和谐共生”的“软环境”。

  这个“软环境”,既涉及项目部内部138位管理干部以及作业队伍所形成的“内环境”,更涉及周围乡镇各级党政以及村民所构成的“外环境”。

  按照张国良的指示,滇中引水工程工会联合会丽江段分会主席王薪国将项目部成立一年来的“软环境”建设举措给记者做了列举,“文体建设方面有17项,主办省级劳动竞赛有2项,主题政治学习有3项,企地共建有14项,项目部获得从省级到村委会表彰奖励共5项,常务副经理张国良、分管质量的副经理董明明和一线工人孟召成分别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称号。”

  全部36项构建“软环境”的工作都是在过去一年里做的,平均每月3项,张国良印象最深的有两项,一个是2021年4月26日对扑火队员的主动慰问,再一个是承办今年3月5日的云南省总工会、省滇中引水建管局在石鼓水源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召开的“滇中引水工程劳动和技能竞赛2020年工作总结暨2021年动员部署会”。

  4月23日16时50分左右,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花村和兰香村交界处发生森林山火,丽江森林消防支队188名勇士闻讯立即奔赴火场灭火,灾情发生地与项目部相距约10公里。

  张国良得知战士们在陡峭的山岗扑火很艰难,物资饮水之类物资消耗很快,“我叫王薪国立即报告省建管局丽江分局,同时赶紧备办一些火场灭火战士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尽快送到山上去。”

  4月26日,张国良、王薪国和滇中引水省建管局丽江分局局长李春潮、副局长唐明秀一道,风尘仆仆,把400多件方便面、矿泉水等救援物资送达石头乡政府物资调配中心,“并出动洒水车,助力抢险救援后勤保障工作。”

  此外,还安排专人对项目部营地周边活动板房进行清理统计,共准备活动板房20余间,用作受灾群众及物资临时安置点,为抢险救援提供安置区域。”

  董明明:“让我们踏上‘云’端”

  在水源标,张国良颇为得意的有两项,除了生产进尺外,应该就是他和班子在上级的支持下倾心打造一个俗称“智慧工地”的“云技术”施工中心,亦即即将破壳而出的“滇中引水智慧工程管理信息中心”。

  项目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信心中心的工作人员高鹏飞告诉记者,“智慧工地”位于冲江河箱涵工区右岸,于6月18日基本建成,一层主要涵盖的内容有:企业介绍、项目介绍、党建引领、五大工程展示、石鼓水源工程电子及实景沙盘展示区等20个板块内容,二层包含:接待室、智慧工地信息管理指挥中心;三层设置箱涵施工观景区。

  高鹏飞说,智慧工地是把传统项目管理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系统,应用最新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运用先进BIM模型技术,可建立复杂空间关系的提水泵站BIM模型为施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集成三维全景电子沙盘,同时可建立施工BIM 模拟动画。

  “我们意在建立一个使技术管理更加超前、更加精准,最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智能监管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项目施工管理方式,”项目部副经理董明明说。

  “有了智慧中心,就好办了,通过中心将爆破的相关信息及时、无遗漏发到所有进洞人员手机上,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有效不同但安全可靠的规避方式。”他解释。

  “在地下搞工程和打仗一样,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是确保安全、质量、进度的最可靠保证。水源标项目复杂,高科技手段必须是标配,我们必须踏上‘云’端。”董明明说。

责任编辑:苗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