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线上那些从未寄出的“信” - 军事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边防线上那些从未寄出的“信”

来源:解放军报
2021-07-28 07:36

原标题:边防线上那些从未寄出的“信”

因为春天的一次点验,齐达成了西部战区某汽车运输团的名人。

这位一级军士长的携行包里有30多本日记,记录着他从军生涯的点点滴滴。这些日记,更像是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每一篇抬头都有相应的称呼,接下来便是思念与倾诉。征得齐达同意,指导员陆发鹏在连队组织了一次展示,战友们纷纷为之感动。

时光飞逝,这些未曾寄出的“信”守护着这位老兵和他的边防线。

在人们早已习惯用影像传递信息的时代,齐达和他从未寄出的“信”,像戈壁植物深扎地下数米的根系,维系着一名老兵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的军旅岁月,也记录着一群战友纯粹真挚的戍边人生。

——编 者

图①:齐达和他的“信”。

图②:任务途中,齐达和妻子视频通话。

图③:齐达给女儿写信。

图④:齐达抚摸驾驶室内的全家福。

图⑤:入伍初期的齐达。

图⑥:齐达珍藏的书信。

戈壁生命。

这条走了20多年的沙漠公路,齐达一眼就能辨别行车地域。

这位老兵熟悉这条路,就像熟悉他驾驶的运输车。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车队穿行在沙漠公路上,汽车发动机的马达声,打破这片世界的沉寂。

齐达稳稳当当驾驶着头车,整个车队呈“一”字形排列开。每一年,他都要在这个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里往返几十趟,他的脑海填满天路的记忆。

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

时针拨回到27年前,先于齐达入伍的兄长齐鹏,因表现优异提干,成了一名军官。

追随哥哥参军入伍的齐达,结束新兵营训练,下连来到黄海海域某孤岛,成了一名海岛雷达兵。

那是个名副其实的孤岛,没有淡水、没有电话,用油机供电,与陆地仅有的联系是半月一次的供给小艇和定时收发的电台。遇上坏天气,几个月都收不到一点外界消息。

若是收到信件,在这个天涯小岛,那是“仅次于休假的快乐”。

恰在此时,一封封厚厚的书信,像大雁一样从南疆不远万里“飞”到岛上,诉说着兄弟情谊。

哥哥齐鹏对弟弟齐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干活,少说话;多读书,少闲聊;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遵纪守法,一切行动听指挥。”

这些书信,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齐达的心,成为他坚守海岛的正能量。入伍第一年,小伙子就得了嘉奖。那天连长宣布喜讯,听到“踏实肯干,聪明好学”几个字,齐达心里暖得就像正午的阳光。

阳光照进心里,齐达表现越来越好。第二年,他被评为优秀士兵。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齐鹏,同信捎去的还有一些日常琐碎的事。

恰好那天,指导员给他们上了一堂保密教育课,尤其提醒战友们在写信时要有保密意识。

这是齐达第一次意识到军人身份的特殊性。他第一时间追回了那封信,在心中默念:“据说,涨潮的时候对着祖国大陆读信,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的……”

27年前的海岛条件艰苦,岛上流传着很多“据说”。比如集齐18种螺壳会带来好运,对着大礁洞唱歌第二天就会有船来……这是岛上官兵给新兵做思想工作的“小窍门”,用有趣的琐事替代“胡思乱想”,帮助新兵们度过适应期。

齐达愿意相信这些“据说”。从此,涨潮的海边多了一个大声朗读的身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齐达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琐碎的生活,隐匿的情绪……早期的日记,其实更像是齐达写给兄长齐鹏的“信”。

“哥,前几天为了改善伙食,跟老兵去附近礁盘捕鱼,回来时遇到了坏天气,有点惊险,也体会到英雄真不是天生的。”

“今天因为点小事挨训了。一个兵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战士。”

只有那天的大海知道,突遇暴风雨的这只小船差点葬身海底,船上的战士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大海也听到了一个20岁新兵的后怕、惶恐、懊恼,甚至想打退堂鼓的种种负面情绪。

多年以后,齐达仍感谢那次经历:“人只有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才能看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也只有彻底把自己的懦弱晾晒出来,才能长成一种坚强。”

我知道你能明白我

从海岛到高原,齐达觉得自己迈出了一大步。他在日记里对齐鹏说,“我跨过了山和大海。”

1995年12月,齐达调入汽车团,成为一名汽车兵,开启了长达25年的边疆生涯。

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国道、省道、乡村公路和专有道路如血管交织。

天路上,汽车运输兵们像血液里的红细胞一样,为高原一线的点位输送着物资和给养。

人有时候很奇怪,有些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再也丢不掉。

齐达写日记的习惯一直持续下来,除了重大任务“实在顾不过来”,或长或短从未间断,30多本日记连接起他的军旅人生。

在齐达的日记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封信,这是2006年他在川藏线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写给妻子的。

“头痛得睡不着,索性起来写信。中秋要到了,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就像贴在兵站外面一样,这么多年一直想要陪你好好过一个中秋节,却未能如愿,你总说我电话打得少,写信像‘官方公告’。其实我给你写的信很长,等到我退休了,等到我经历过的任务都不是秘密了,我会把我的故事给你看……”

那一年,齐达和妻子刚结婚。

那时候通信方式落后,他没有办法随时随地和妻子分享他的经历、他的心情。对军营的生活,对执行的重大任务,妻子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又上山了、又失联了。

那年妻子生日,齐达即将上山。前一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信:“我们明天就要上山,这次去的时间只有一周,回来我们再通电话。祝好!”

这样的“生日贺信”,有好几封。每一封都是寥寥数笔,但每一封如今都是“百看不厌”。

齐达一直记得哥哥对他说的话:“你这个岗位任务重,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一定要遵守好。”那些年有了心事,他要么憋在心里,要么就等到出任务时说给雪山、旷野……

多年过去,齐达始终相信当年岛上连长给他说的那句:“风会把思念带给亲人。”

那年探亲回来不久,妻子怀孕了。得知消息的齐达高兴地出发了。那条熟悉的路,怎么看和以往都不一样了,齐达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可爱了”。

不幸却悄然而至。齐达出发后没多久,妻子便被诊断为宫外孕,需要接受手术。她出院后,写信告诉齐达:“怕影响你的工作,怕你担心,就没跟你说……”收到这封信已是完成任务归队时,齐达一字一句读着信,心里满是酸楚。他的脑海反复浮现每次探亲归队时,妻子站在家门口送别时的身影;想起逢年过节,妻子给自己寄来的礼物,每一件都是费尽心思……

每一种坚守的背后,都有来自远方的守护。2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这一次,齐达早早休假回家陪伴妻子。把儿子抱在怀里,他内心百感交集,肩上多了一份对小家的责任。

今年初,儿子因肺炎住院,需要做双侧扁桃体摘除手术,在外执行任务的齐达压根儿不知道家里的事……直到儿子出院后,妻子才写信告诉他。

那年中秋前夕,齐达和妻儿视频通话后,悄悄给妻子发了几条微信。

“中秋将至,甚念你及孩子。”

“有些心情有些事,想说的时候都说给风了。该说的时候,却不知从哪一句说起。想说一句感谢,觉得庸俗又见外。想说一句想念,又觉得做作又矫情。那还能说点啥呢?算了,我知道你能明白我……”

此时,行驶在边防线上的汽车里播放着那首《又见炊烟》,这是齐达在天路上最爱听的歌。

“生活总是一成不变的时候,你会特别珍惜每一次意想不到的风景。心里牵挂着远方的妻儿,心灵便有了安放的地方。”齐达在日记中写到。

去年,齐达和妻子结婚20周年。

休假在家的他,陪妻子看了一场电影。深夜,他坐在书桌前写日记:“今夕双节他乡过,思绪万千何人知,闻声宽慰一键通,屈指可数把家还。”

这些年,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妻子带着儿子搬了好几次家。家里的琐事、难事,妻子都是自己扛。

齐达明白这份难得的心意——这,是妻子对自己的最大支持和理解。

敬畏这条天路,才能走好这条路

许多经历,齐达从来没有告诉家人,只记在日记里。

川藏线上的许多地段是“冻土带”,每年冰冻期达280天。在天路上奔波,危险相伴,人心难安。

落石砸坏玻璃、塌方阻断道路、连续拐弯烧坏刹车片……这些危险,汽车兵每次出任务都要面对。

应付危险,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执行力,做到“该停则停、该冲则冲”。

天路奔波10多年,齐达遭遇过山路的塌方、肆虐的沙暴和无人区的故障。“什么也不说”,有他对使命的担当,也有他对亲人的疼惜。

那些满溢胸膛的复杂情绪,齐达都一字一句写给了高高的喀喇昆仑、神圣的冈底斯山;写给了狮泉河的云、阿里无人区的夜。在一次次的倾诉、剖析、和自我激励中,这些写在日记中的文字支撑着一个男人走向成熟。

一次任务,齐达驾驶车辆在海拔4000多米垭口遇上险情。生死一线间,齐达紧握方向盘,左右控制、轻点制动,车辆在几乎掉了个头后终于擦着悬崖缓慢停下。

第一次走新藏线的“徒弟”李阳吓坏了,坐在副驾驶座位半天说不出话。

齐达拍着他的肩膀语气和缓地说:“咋了,怕了?咱汽车兵的胆子是吓大的!”

那晚,齐达在日记中向哥哥齐鹏倾诉,在生死一瞬间,他想起了在海岛遇险的经历,那个时候的他也是被老班长扛下船的,“如果没迈过那个坎儿,我的军旅生涯可能就结束了。”

“敬畏这条天路,才能走好这条路。”第二天起程,阳光照进车窗,那是一个晴好的天气。齐达告诉李阳:“汽车兵要苦练本领,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天路。险情来临的瞬间,我们根本没时间思考。每一次准确的判断,靠的是无数次训练积累。”

那天到达兵站,齐达带着徒弟去了附近的山顶。望着远处的雪线和山脉,齐达像当年哥哥叮嘱自己时一样,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如果有话就喊出来。”

“我很怕,我要好好练!”

“我当年也和你一样怕,现在险情‘怕’我……”

“班长,我会记住每个点位、每种方法,我会和你一样强大!”

当年的“徒弟”如今自己也带“徒弟”了。齐达带的许多年轻人,如今都养成了“倾诉”的习惯。把复杂的情绪宣泄给无人旷野。

今年齐达还是坚持写日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沉默。

每次任务途中在兵站歇脚,他喜欢一个人坐在长长的夕阳余晖里,或是在极大极亮的月亮下抽烟。“一根一根地抽完烟,心事都消化了,心结也解开了。”

如今每次出发前、抵达后,齐达会给妻子打一个电话。在每一次执行任务的奔赴中,他知道妻子一直在等待着他的电话,牵挂着他的安危。每次想到这些,齐达就会觉得,那些任务中的紧张、焦虑、孤寂都已不再重要……

昔日的那些风中的“倾诉”,已经变成一通通电话。但那些不能对妻子说出口的话,齐达还是选择写下来、收藏好。

25年边疆时光,齐达所有感情充沛的语言都写给了山河大地:“这次行动,营里把收容维修的任务交给了我,这是对我能力的肯定,也是莫大的信任,人常说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我这辈子不会后悔……”

责任编辑:石婷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