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小虎:匠心传承背后的“钻”劲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被称为火箭心脏“钻刻师”。 |
 |
贾春成:“匠心”飞扬
20多年来,贾春成坚守在熔炼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孟凡东:“钳”间逐梦
“00后”的孟凡东是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工人,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
 |
沈飞:为了祖国的飞驰
沈飞和许多一线工人一起,用青春年华、刻苦钻研和执着创新,写就中国高铁车轮国产化的动人故事。 |
 |
陈小兰:中药炮制,她用5年从新手到能手
陈小兰是江西抚州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的一名技术员,也是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希望能像师傅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 |
 |
冯文虎:万吨巨轮“钢铁裁缝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文虎是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一名船舶电焊工,细心、较真、创新,是他工作的三个关键词。 |
 |
孙刚:攻关就是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
孙刚是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结构件分厂的数控机床工人、首席技能专家,工作三十多年来带领团队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 |
 |
陈云霁:我愿为科研事业而燃烧
兴趣驱动、深植理想、科研报国,陈云霁有着探索人工智能星辰大海的深切执着,展现了新一代科学家“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信仰与追求。 |
 |
杨德军:与海为伴 以船为家
29年来,杨德军一直奋战在远洋捕捞的艰苦岗位上。从北太平洋到南极海域,从西非到智利外海,都有他奋斗过的痕迹和洒下的汗水。 |
 |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薪火相传 科技富民
在河北临城县的太行山丘陵区,核桃林绿意葱葱。20多年前这是一片贫瘠之地。这些变化离不开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和团队的辛苦付出。 | |
|
 |
 |
冯斌:攻克大型模具疑难杂症的“圣手模医”
冯斌,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冲压车间模具钳工班班长,模具维修带头人。车间400多套大型精密模具出现疑难杂症,都需要他妙手回春,人称“圣手模医”。 |
 |
宋增光:“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
来沪加入外卖送餐员大军,一路晋升站长、负责基层管理工作,6年多的时间,外卖小哥宋增光见证了外卖行业的发展,深深体会到骑行路上的酸甜苦辣,也成就了自我。 |
 |
古凤绮:奔跑在维权路上的“拼命三娘”
“职工有没有渠道表达诉求?意见能不能得到充分讨论?怎么保证合理的建议落地实施?”这些年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劳资沟通协商机制,是古凤绮孜孜以求的事情。 |
 |
陈满库:用勤奋执着调配人生亮色
29岁的陈满库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人,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班组长。今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达娃:青藏高原上的“野地”姑娘
21年来,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达娃用脚步丈量着一寸寸土地,从藏北到藏南,从雪山到激流,从晨光熹微走到满天星斗,挥洒的青春和汗水是她对家乡爱的表达。 | |
 |
|
 |
 |
崔蕴:实现航天梦想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最近这段日子里,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崔蕴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十余次总检查,上万个传感器,数万个多媒体影像数据,几十万个零部件…… |
 |
盖立亚:冲击世界一流的女专家
盖立亚参加工作20年,一直深耕在数控(智能)机床研发及制造第一线,主持和参与了4项数控机床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取得主导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明专利3项。 |
 |
李二国:为老区百姓脱贫致富“上保险”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这一农险扶贫“阜平模式”,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阜平支公司经理李二国和她所带领的团队手中落地生根。 |
 |
姚武江:奋斗是一种幸福
更换了故障备件后,姚武江将摆了一桌子的零件重新一一归位,拧上最后一颗螺丝,放到检测仪器上一测试,绿灯亮起,工作正常!随即,他脸上露出幸福而又自信的笑容。 |
 |
王要飞:焊花飞溅里书写青春
焊枪如针,焊条如线,14年时间,王要飞用手中的“针线”,织就了一顶顶“桂冠”: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第一名…… |
 |
2.5万多台“零缺陷”动车牵引电机背后的20双“巧手”
他们用一双双“巧手”组装的2.5万多台动车牵引电机,做到了装配质量“零缺陷”,安全驱动着高铁飞驰在中国和世界各地…… | |
 |

|
刘云清:从中专生到首席技能专家的逆袭
钳工出身、最高学历中专,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他就是该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 |
 |
王中美:用焊花点亮青春
她一做就是18年,还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王中美用焊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

|
吴殿维:不辱使命的“国车卫士”
耀眼的品牌背后,一支作风过硬的车辆服务保障团队保证着出行任务的万无一失。一汽工人吴殿维就是其中的一员。 |
 |
麻建军:认真做好每件事
麻建军认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干好每件事情,就是工匠精神。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工艺要求0.01毫米,他就努力做到0.005毫米。 |

|
黄险波:磨出来的“材料魔术师”
20年来,黄险波带领他的技术团队攻坚克难、一路前行,为金发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改性塑料新材料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
碧空追梦人 丹心报国志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的追梦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他们日夜拼搏,顶举起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和荣耀,印证了航空报国的热血和忠心。 |
|
|
 |
 |
罗岗:日夜兼程6年间
6年间,罗岗日夜兼程的动力,不是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不是令人称道的名气,而是源于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一个建筑人心中的责任。 |
 |
白伟东:"小木匠"到大国工匠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成员、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师、全国劳动模范、24项国家专利拥有者……如此多的头衔荣誉,集于一位工人之身。 |
 |
张自飞:“工人专家”
从技校毕业到如今成为“工人专家”,23年间,张自飞有一半时间伴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一起走过。他为实现航天着陆系统电子控制装置组件的“中国制造”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创新团队”
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对五院创新团队来说,这是送给“中国航天日”的最好礼物。 |
 |
吴国林:40载磨一剑
他被称作“神医”,能诊治汽轮机各种“疑难杂症”;他创造了“快装台位法”,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
 |
曾艳梅:“曾教授”炼成记
曾艳梅已经记不清最早是为何被叫成“曾教授”了,那是她真正评上“教授”之前的事。同事这么叫,客户也跟着这么叫,带着敬重的语气,她只好一再解释:“我不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