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从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到科技创新的“一座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创新驱动武汉光谷蜕变

2019-07-31 08:41:2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到本世纪中叶,在中国中部,一座“世界光谷”将全面建成!

  这里,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是全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发布面向2035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纲要的高新区。从武汉地图上一度“被遗忘的两厘米”,蜕变为NASA夜光分布图点亮最快速的模块。

  2018年,武汉光谷迎来而立之年,伴随着科技创新创业的步伐,武汉光谷始终行进在最前沿。

  “被遗忘的两厘米”点燃产业之光

  1983年,一场科技思潮在武汉40平方公里的东湖地区涌动发酵。环湖一圈,2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3000多位教授,近万名科技人员及大批工厂企业,点燃了武汉科技创业薪火。

  1988年的光谷,地处武汉市郊,在武汉市地图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曾被称为“被遗忘的两厘米”。

  当时,武汉这座曾经有着光荣历史的老工业城市,正经历着一场痛苦的调整。

  正是在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成立。1991年,国务院批准其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的“出世”,悄然对产业根基进行了改造,重写了大武汉的经济地理,成为发展新动能。作为武汉四大国家级基地的引领者,光谷板块承载的是代表前沿、代表未来的产业希望。而湖北省、武汉市屡屡突破先例的政策措施,给予了光谷成长的制度保障。

  2012年,光谷开全国先河出台“黄金十条”,打破科技成果转化束缚,“三权”改革引领风气之先;5年后,光谷再次自我变革,出台“新黄金十条”,从实践层面再次完善制度安排。

  2018年,光谷出台“上市十条”,企业上市可获千万元奖励;光谷“科技投入七条”,对国家级创新中心研发最高支持1亿元……

  同时,在全国首创托管模式创新解决了产业空间,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五大千亿级的产业随之兴起,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正在崛起,光谷“5+2”产业新格局基本成型。

  2010年,光谷面积已扩至518平方公里,是创区时的20余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光谷”。

  一束“光”聚兴一个“谷”

  1976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中国科研人员用“土法上马”拉出了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光纤。

  这家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之后,发展成为今天的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走进烽火科技,去年7月,武汉邮科院与电信科技院“二合一”的中国信科集团,进驻光谷,成为96家央企中的“新人”。

  中国光通信几乎所有的“第一”均源于这里。截至目前,烽火科技公司在光电子器件、光纤接入、光纤光缆、光网络产品方面都进入了全球前五强,已承建300多条国家通信网络干线,在网运行核心设备超过3万台,所销售的光纤光缆可绕地球6000多圈。

  除了“排头兵”烽火科技,光谷光通信产业发展还有赖于诸多企业的支撑。上千家规模企业使光谷拥有了完善的光通信产业链,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知名品牌。如今,光谷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如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五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除了光电子信息,还包括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同时,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在光谷蓬勃发展。

  从“齐刘海”到“美人尖”到“小水滴”,从硬屏到柔性屏,从护眼屏到省电屏,在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屏幕让人眼花缭乱。这家2014年建立的企业,坐落在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生产高端智能手机和个人移动电脑的显示面板。

  另一边,在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存储器基地的芯片生产机已于去年4月开始安装调试,中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有望在年底批量生产。

  除此之外,光谷培育了斗鱼直播、安翰光电等企业,吸引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互联网企业在这里设立“第二总部”,“互联网+”企业达1800余家,一个“芯—屏—端—网”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逐渐成形。

  用青春领跑城市之光

  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2所,更拥有百万大学生,他们大半学习生活在光谷。光谷的成长,充分享受了大学的红利。如今,光谷的创新创业,已经迎来“95后时代”。

  光谷是武汉年轻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据东湖高新区社会发展局统计,168万人口,七成为35岁以下。百万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在此。2018年10月16日,东湖高新区招才局发布数据称,光谷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

  光谷集聚企业7万多家,其中高科技企业1848家、瞪羚企业30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超过60家。

  世纪之交,10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集体提案,光谷诞生;2016年,一幅面向“世界光谷”的创新长卷,开始擘画。34位院士及专家放眼全球把脉未来,确定未来20年行进路线图——建设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厚植企业创业成长沃土、打造科技创造转化高地、构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

  “一个生态、双轮驱动、三条路径、四大经济”,2018年6月,光谷出台全国高新区及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份“2035创新路线图”。

  下一个30年,“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谋划通过“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认为,坚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聚全球资源,建世界光谷,光谷方能始终引领世界智慧“光未来”。(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丁鹏)

编辑:陈思南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