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中心内,两名身患艾滋病的戒毒人员正在候诊。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
整合社会医疗资源进高墙 矫正救治艾滋病戒毒人员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国家卫健委通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一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是在吸毒、违法、犯罪被抓获时查出的。
如何让这部分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勇敢面对被感染的事实?如何让他们重拾自信,燃起新生的希望?如何让他们自觉做到“艾滋病到我为止”?11月下旬,央广记者分别到宁夏、广西、四川、北京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所,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戒毒、矫治情况进行调查采访。今天推出《第二篇——整合社会医疗资源进高墙 矫正救治艾滋病戒毒人员》
从“只能保外就医”到“具备抗病毒治疗能力”只用了一年
医生:“你现在有什么不舒服?”
老马:“就是还有一点疼,有一点肿,淋巴这里啊”
11月22日,是老马进入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第161天,他和病友们如约来到监管区二楼,接受龙潭医院专家蓝珂的会诊,这已成了每周四的惯例。 “可能是腰椎间盘、骨质增生的问题,不会是坏死,不是骨头坏死,你放心吧。会好的。”
老马今年61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南下广东经商,1992年就已坐拥百万资产。暴发后的放纵,让他染上了海洛因。即便妻离子散、家产荡尽,老马依旧吸毒度日。
2008年,他首次被送进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老马说,就在那时查出了艾滋病:“中耳炎发烧不退,怎么会不退呢?每天打青霉素的。然后我们院长就感到奇怪了,一验就验出来了。”
当时的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没有诊断、治疗能力,像老马这样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只能所外就医。“那时候条件不够,就保外了。我出去以后就到了龙潭医院,医生建议我,说你可以上药了。”
一年后,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病集中管理大队成立,配备了相关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具备了抗病毒治疗能力,但仍不够专业,还要依托所外医院。
加入医联体、医共体,降低外出突发风险
2018年起,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加入龙潭医院和柳江区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医共体,前者主治艾滋病,后者是综合性医院,主治并发症、负责急救。每周一、周四,这两家医院都会派出专家会诊。平时病人需要看门诊,也可以上门服务。柳江区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吴修宇告诉中国之声:“这里像我们医院的一个科室一样的。二所的医院能解决的问题就在二所解决,如果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前就要带我们医院去。现在可以先请我们专家过来看过,如果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就去那边的专管病房。出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请我们专家过来。原来是两家单位,那完全做不到。”
通过这种合作,降低了外出就医过程中的突发风险,不论医院还是戒毒所,都乐见于此。最关键的是,艾滋病戒毒人员受益,老马对此深有体会。他这次二进宫已有小半年,因为岁数大,伴发多种疾病,常常下不了床:“我就很明显了,腿动不了了,别的医生不会看,只能请专家来了。在所内我就看了两次,专门针对我的腿。”
走进艾滋病戒毒人员内心,了解需求
广西共有三个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设有艾滋病专管区域,而且全部加入了当地的医联体和医共体,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看病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有的戒毒人员戒毒完毕不愿离开,甚至有的出所了还想回来。在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病集中管理大队大队长谭庆坦看来,让艾滋病戒毒人员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我们把事情做好,关键是要走到他的内心,真正了解他的需求。你能够帮助他去做,他就认为你尊重他了。”
10年来,广西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内治疗艾滋病的能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点一滴的努力,艾滋病戒毒人员都看在眼里,更暖在心里。关怀和尊重,让他们重拾信心,开启新的生活。
央广记者:张垒、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