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带来痛苦,也给了我馈赠”-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罕见病带来痛苦,也给了我馈赠”

2018-04-28 06:08:25 中工网--《工人日报》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罕见病患者,记录下他们不同但并不另类的生命形式——

“罕见病带来痛苦,也给了我馈赠”

 

  “我们想告诉公众,罕见病群体想怎样被看待。”张皓宇是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也是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的一名工作者。

  从2017年3月起,一组记录罕见病患者日常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生而不凡·人物志》在网络上持续更新,张皓宇负责拍摄对象招募和对外传播工作,影片拍摄的主创是一对患有罕见病的姐妹。

  在人们的认知中,罕见病患者往往被贴上“励志传奇”或“极其不幸”的标签。在张皓宇看来,这并不是他们本来的面貌,“虽然有着不同的生命形式,但我们和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同的生命形式

  “我在上大学之后参加了很多公益志愿活动,遇到了很多种不一样的生命形式,让我了解到世界上生命的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28岁的武世豪是患者眼中的“武中医”,自己却是一名白化症患者,身兼医生和患者身份的他,皮肤、头发、眉毛都是白色的。

  由于缺乏黑色素,惧怕强光,不能被太阳晒,白化症群体被称为“月亮孩子”。武世豪说,自己高中时理科很好,对自动化专业比较向往,但由于视力不好,会影响学习。在家人的建议下,他最终选择了中医,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启了“悬壶济世”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我想我应该是不同的,但我不想成为另类。”和武世豪同岁的龚旻是一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

  “重要的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龚旻说,罕见病是他始终摆脱不掉的伙伴,“既然是伙伴,就应当找到与它和平共处的方式”。

  在龚旻看来,罕见病患者在一些地方确实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们自己也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找寻自己的价值。

  同样28岁的潘龙飞,是一名卡尔曼氏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第二性征不发育等。“为什么从小我就和别人不一样?”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他,直到有一次参加性别沙龙时,一名负责人告诉他,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性别。

  现在,潘龙飞开始接纳自己,并将自己定义为“性别k”。

  像武世豪、龚旻这样“不同的生命形式”并不少见。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已知罕见病达7000多种,人数超过3.5亿,在中国约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出生的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

  疾病的馈赠

  “目前,95%以上的罕见病是无药可医的,因此罕见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治疗,而是怎样带着疾病更好地生活。”张皓宇说,在选择拍摄对象时,非常看重的一点是,病友能否和自己的疾病达成和解。

  作为一名成骨不全症患者,张皓宇常年坐在轮椅上生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选择忽略这个身份。因为足够优秀,他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面临硕士毕业,即将步入社会时,他才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疾病。

  面对身体的先天劣势,他没有选择回到老家父母身边,过一种看起来安全平静的生活,而是选择成了一名东奔西走的职业公益人。独自到远方出差、旅游,摇轮椅徒步十几公里,参与组织各项公益活动……在不知自觉间“折腾”了多年后,他回过头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同样精彩纷呈。

  “罕见病带来了痛苦,也给了我馈赠。”张皓宇说。

  得到馈赠的还有郭朋贺。她和丈夫田晓猛是一对大学校园情侣,在2013年成为夫妻。

  2011年,郭朋贺开始辗转于北京各大医院检查身体,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身体出了什么状况,连上台阶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越来越困难。终于,在2014年7月,她被确诊为庞贝氏症,这是一种能够导致肌肉逐渐无力的罕见病。

  在郭朋贺的眼中,大学期间的田晓猛并不是一个“很合格”的男朋友。他沉迷于网吧和篮球,在一起时,稍微不开心,就会把自己甩在原地。

  毕业之后,两人开始了3年的异地恋。2013年10月,他们领证后不久从石家庄乘坐火车到北京。上车前,郭朋贺在厕所里迟迟未出,眼看就要赶不上火车了,脾气暴躁的田晓猛冲她发了火。但郭朋贺出来后,特别委屈地说,刚才蹲在厕所差一点就起不来了。田晓猛这时才意识到,郭朋贺的身体状况已经如此糟糕了。

  “这个病属于一个进行性的肌肉功能退化,如果用不上药的话,两三年之后,最多三四年之后,我就不能走了,没准还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郭朋贺清楚,自己的情况会继续恶化下去。田晓猛也知道。

  让郭朋贺没有想到的是,田晓猛不仅没有离开自己,还转变了与郭朋贺的相处模式,温柔了许多,对她照顾有加。“只要他在我身边,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和时间赛跑

  7岁的小男孩马浚祖,身患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为了治病,一家3口从黑龙江的绥芬河畔到北京来“蜗居”。

  每当听到病友夭折的消息,马浚祖的父亲马志强的心里就一阵难过。“他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才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能让他这样就走。”马志强说,他只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普通人,“什么事情都没有生命重要”。

  马浚祖仍然在继续与罕见病抗争着。马志强希望,他能跑赢时间。

  相比之下,北京老大爷牛清就“幸运”多了。“这个病的平均寿命是65岁,我今年66岁了,每活一天,都是赚的。”55岁那年,牛清被确诊身患肯尼迪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面部、舌头等肌肉的萎缩、无力。

  确诊的那一天,他去了一趟八宝山公墓,在里面转了一个多小时,“看到里面最小的有不到两个月的小孩,最大的有活到100多岁的,比起小孩我已经多活了50多年了,值了。”

  因为无药可医,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间里,牛清想的不再是如何安度晚年,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余生发光发热。“留给我的时间不长了,所以想尽量多做一点事。”

  牛清是个手艺人,木工、电焊工、建筑工、裁缝等掌握的手艺活,他都会一些。渐冻人头部支持器、简易吸痰器、微动呼叫报警器、轮椅电动装置、多功能轮椅……从2009年到2012年的4年间,他研究制作出15个针对社区病人的小发明。

  “我想有尊严地活着。”牛清说,死亡的迫近,反而让他的生命活出了更多精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学义)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1

      中工网首档民生科普类策划《未来已来》

    • 优势栏目

      福州:大手小手关爱“星星孩子”

    • 优势栏目

      无人超市亮相长春 市民刷脸购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