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触手可及 科技应用遍地开花
——记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
▲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数字福建馆。本报记者 薛志伟摄
▲ 由百度公司和金龙客车合作生产的“阿波龙”无人驾驶汽车。本报记者 杜 铭摄
▶ 京东展示的倾转旋翼无人机。 本报记者 薛志伟摄
▲ 依图科技展区,观众尝试“刷脸”取款。 本报记者 陈 静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 曹红艳 杜 铭 李丹丹
作为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重头戏”,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4月22日下午起对公众开放,68岁的福州退休市民孙如海第一时间走进展馆,仔仔细细地逛了一大圈:“技术这么先进,咱们老百姓什么时候能用上啊?”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展会上屡见不鲜。
“我们的技术已经在23个省份应用……”“1000多座写字楼都有我们的设备……”“我们的安防系统每天都有‘战果’……”展台上各家企业工作人员的回答清楚地展现出这样的现实:科技成果并非仅仅停留于概念,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数字中国”也在从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科技需要‘落地’,为人们带来便利才有意义。”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的话代表了参展商们的心声。
“刷脸”走天下
腾讯展区中的逗号智慧商店门口人头攒动。经过简单的手机注册,人们可以直接“刷脸”进店,然后将商品放在收银台上,收银台会自动识别商品的种类和价格。伸出大拇指比个手势,就能确认付款完成购物。“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手机,20秒内就可以完成。这给零售业的变革提供了更多想象。”逗号零售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项目组工程师叶灵告诉记者。
在依图科技展区中,大屏幕上显示着根据人脸识别跟踪的观众们在展区中的运动轨迹。“这样的技术也应用在安防领域。有公安系统利用它抓住了在逃十几年的通缉犯。肉眼很难认出一个人十几年后的样子,但是机器可以。”依图科技CEO朱珑告诉记者,他们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在多个地区应用。
“我们不仅能识别人脸,也能靠一个人的发型、是否戴眼镜、上装和下装的样式和颜色,甚至是否背包拿伞等十几项特征来定位一个人。”谢忆楠在介绍旷视科技的“跨摄像头追踪系统”时告诉记者,“因为目前公安部门的摄像头通常安装高度是2.8米到3.5米,很难直接识别人脸,于是特征追踪就更加重要,你同样可以在上万个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中让机器找到一个人,硬件限制不应该阻挡高科技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