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贵州抢抓“双碳”战略机遇,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制造”有了新的增长极

本报记者 李丰 张菁
《工人日报》(2023年11月13日 01版)

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双龙园区,企业车间里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这个园区内聚集了裕能、盛屯、胜威、川恒、川东等大中型企业,新落地了裕能30万吨磷酸铁锂、盛屯30万吨硫酸镍、重庆亚威6000吨医药中间体、贵州华耀60万吨双氧水等项目。

近年来,贵州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立足良好产业基础,以“一核两区”为重要牵引,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正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制定“一核两区”规划

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贵州将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作为新能源产业核心承载区,同时发展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两大重点承载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这个战略规划在贵州被形象地称为“一核两区”。

“对于新能源材料产业,我们进行了科学布局,推动各市州错位发展,各市州要根据地方资源、产业基础和能源环境等承载能力,加强对磷酸铁、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锂电池材料产能及产量的控制和统筹规划。”贵州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以福泉市为例,该市以磷矿采选为开端,重点实施“矿化一体”磷资源深加工、“钛-磷-硫”全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磷酸铁、磷化工特种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形成“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伴生资源回收利用-磷化工设备制造运维-三废综合利用”的磷化工全产业链条。贵阳市和贵安新区,则侧重建立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引进一批、培育一批、转型一批储能电池生产企业。

同时,贵州还明确提出,要发挥贵州磷化集团的低成本湿法净化磷酸优势,深度整合磷矿石、磷酸、磷酸盐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上游原料资源,保证原材料的持续稳定供应,避免产业链下游企业重复建设磷酸生产线;支持贵州磷化集团参股其产业链下游企业,提高磷矿石和磷酸等产品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合作度,避免同质竞争,提升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一批企业

贵州具有丰富的磷矿、锂矿、煤炭、锰矿和硫铁矿资源,较强的磷化工及煤化工基础,在正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六氟磷酸锂等锂电材料细分产业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目前,全省已汇集了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贵阳比亚迪智能制造基地、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等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中,将带动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桩、零配件等产业链环节加快完善,为全省新能源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政策和土地支持,帮助企业做强做大。目前我们的磷酸铁锂产品在贵州也是体量最大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勇告诉记者。

这家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及前驱体磷酸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是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客车、乘用车、物流车、叉车等领域。该公司于今年3月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也是贵州省首家成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在该项目落地期间,贵阳市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厂房、水电、相关证照等问题。

引进培育专业人才

“我也没想到,政府会给我们搞免费的人才培训,这对企业帮助太大了。”10月25日,正在贵阳市白云区龚家寨街道开展施工建设的华西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地对记者说。不久前,贵阳市南明区、白云区等地出台了电动汽车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站推广,为了帮助企业更快推进建设,当地人社部门出台政策,帮助企业选派员工参加新能源技术人才培训。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贵州省人社部门及各地组织部门加快引进锂电关联产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该省通过建立校企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政府主导搭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完善重点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其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加大产业园通信、教育、医疗等配套建设力度,着力改善投资硬环境。

“贵州可以从省级层面统筹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新能源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培训班,定制化、订单化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各类制造体系人才,提升企业的材料制造能力。”采访中,贵州省多家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紧盯贵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每一年都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重新制定,为贵州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支撑。

汽修是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针对新能源产业储能材料的市场需求,2019年起,学校陆续增加了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电池生产加工等授课内容,并深化与宁德时代、磷化集团等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合作,提升课程的互补性,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