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一

从加工厂到合作社,徐永江付出了无数心血——

【一线·劳动者风采】“口碑就是最好的回报”

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汪颀伟
《工人日报》(2023年11月01日 01版)

“口碑就是最好的回报。”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徐永江常常这样说。

他是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年丰乡爱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办起米业加工厂、农民合作社,先后解决了产粮质量低、农机协调难、售粮难等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发生了很大变化。

帮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59岁的徐永江,6岁的时候随父母搬到爱国村,从此,他便扎根在爱国村。

17岁那年,徐永江初中毕业后,在当地凌云山机械化大队开了3年的拖拉机。后来,他“养车”干起了个体户。

“那个时候车少,有时候都不用自己出去找活,很多人会找上门来用车。有时候,一天能赚三四百元。”徐永江回忆说,干了个体之后,“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1996年,村里进行换届选举,徐永江当上村支部书记。

“大家都觉得徐永江头脑灵活,有能力,而且人品好。”爱国村村民李喜中回忆说。

自从徐永江当上村支部书记后,自己没少往外“搭钱”。村里谁家有老人生病、孩子上不起学、房子漏水之类的困难,徐永江总会自掏腰包帮忙解燃眉之急。“帮助每个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个村支书应该做的事。”

2014年,徐永江带领村民成立了铁力市山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厂房、引进新型水稻加工设备、建设晾晒场,吸纳农民入社,大力发展合作经营模式。用车、催芽、插秧……只要是大家有需要的,徐永江都帮,很多时候是自己掏钱帮别人。

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大家把我选到这个位置上,我就应该这样做。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回报。”徐永江说。

从加工厂到合作社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烘干塔内的水稻被传送到加工车间,一袋袋大米加工完毕,进行封装。这是爱国村米业加工厂里的场景。

在2000年以前,爱国村的村民基本都是自己种地、自己卖米,有时候会遇到卖粮难。为此,徐永江自己借钱成立了爱国村米业加工厂,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进行加工,先让村民把钱赚到手里。

然而,由于大米质量有高有低,再加上初期销路没有打开,米业加工厂并没有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后来,他总结经验,积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亲自到外地去跑市场。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新建了1300平方米厂房,引进新型日产150吨大米加工设备一套,新建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年加工水稻达1.5万吨。

为了提高大米质量,2014年他又成立了铁力市年丰乡山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的方式进行耕种。

“过去我们都是用‘小蚂蚱子’翻地,又慢又‘埋汰’。”67岁的霍建民当过生产队队长,他所说的“小蚂蚱子”指的是小型手扶拖拉机。

让霍建民感受最深的是,2014年加入合作社时,只需要带着铁锹就行了,种子、农药、化肥都是合作社出的。更重要的是,随着大型机械的加入,劳动效率大幅提高。

徐永江还积极邀请农技专家来到村里讲课,“我们请农技专家,一定要根据我们村的情况来出谋划策,什么种子好种,什么化肥有效,都要跟大家讲清楚,确保产量和收益。”

多年来,徐永江带头创建的合作社累计带动1300户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产值近4000万元,累计带动贫困户务工254人次,增收55万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197人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

村容村貌好了,精神面貌也会提升

走进山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车库,30余台农用设备一字排开。别看这些大家伙平时都是跟泥土打交道,但它们的身上一尘不染。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新买的设备,其实,这些机器已经用了9年了。“每次这些设备回来,都要清刷、入库,必须干干净净的。”徐永江说。

“他下地有干活的衣服,但在办公室忙碌和接待客人的时候,又有一套打扮。”村民们口中爱干净的老徐,把生活中的习惯也融入工作中。

近年来,徐永江带领村民们不断美化着村里的环境。民房整齐、街巷干净,通往农田的路是水泥路。

“过去下地一脚泥,现在这路多‘光溜’啊,就是穿拖鞋都脚不沾泥。”一位村民感慨说。

“村容村貌好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会随之提升,外界看待村子的眼光也会不一样。”徐永江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