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1月28日 星期一

骑马穿行在天山深处,护卫着考古人员和游客,为家乡美景代言

乌孙古道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张婧
《工人日报》(2023年01月28日 03版)

由密林、雪山、冰川、达坂、碎石荒滩构成的乌孙古道纵跨新疆天山山脉,虽然被“驴友”称为全球最难穿行的古道之一,但作为全国顶级的徒步路线,尽管危险重重,却备受追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黑英山乡,有一支乌孙古道马队,他们经年累月穿行在天山深处,护卫着考古人员和游客,为家乡美景代言。

总能遇到求助者

琼库什台的古树森林、似远忽近的天山雪峰、波光粼粼的潺潺溪流、一路繁花的高山草甸,旁人眼中的美景,对乌孙古道马队队员来说,却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在大雪封山前,马队踏入半米深的雪中,数完69道河湾,走上坡度陡峭的阿克布拉克达坂,结束了2022年最后一次巡逻。乌孙古道马队队长艾合台木·依斯马依力翻开记录本,2022年队员们成功救助7人,护卫27批游客和专家顺利穿越乌孙古道。

穿行古道,只能骑马或徒步。从博孜克日格河谷到阿克布拉克达坂,绕过天堂湖,抵达阔克苏河边的溜索,全程80公里山路,往返一趟需要5个日夜。高强度、高危险系数。走进深山,即便是马队队员也要小心翼翼,一趟行走下来总能遇到求助者。

去年8月,两位重庆探险者穿行古道恰逢丰水期,水深没过马背,两人不慎跌入河道,冰水刺骨,落水者迅速失温,其中一位游客又撞上河中石块,被水冲走20多米。 “事情发生在短短几十秒间,我翻身下马冲向游客,和另外两位队员合力才救回游客。”马队队员亚森·吐尔逊说,“救人为先,绝不让一人一马出事故。”每次马队进山前,队长都会这样再三叮嘱。

旅游旺季时,乌孙古道日均通行300余人,每年游客超万人。古道险峻,马队最熟悉山中情况,生死救援早已是家常便饭。 “有时接到‘驴友’用卫星电话呼救,我们深夜进山救援,有时大雪封山,一步一步蹚雪前进,只要有需要,大家翻身就上马出发。”艾合台木·依斯马依力说。

大山深处的一抹彩色

常年在山中行走,队员们偏爱色彩鲜艳的装饰,蓝色的队服、红色的运动鞋、彩色的小马鞭……队员们的外号有的叫“小红帽”,有的叫“蓝线杆”……在大山深处,就是这一抹抹彩色,曾是无数人心头最暖的色彩。

“爷爷说,穿着彩色衣服,万一遇险了,同伴能尽快找到。”艾合台木·依斯马依力一直鼓励大家多用一些色彩点缀。自他记事起,爷爷就在古道上救人,父亲往返深山的马蹄声时常入梦,他使用的马鞭,已见证了三代人守护乌孙古道。如今的马队队员,三分之一是接过家中长辈的“接力棒”,当起古道守护人。

旅途漫长,队员玉山·艾莎每次歇脚时,总爱捡石头。3年前,他拾到一枚极像祖国版图的“雄鸡石”,总说自己捡到了“宝贝”,常年随身携带。“大山深处,有的地方属于伊犁,有的地方属于阿克苏,但无论怎么计算,总跑不出‘雄鸡石’的范围。”玉山·艾莎说。

“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走出千年古道,卸下“马夫”装,马队队员们一脚踏入现代生活。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得益于各项惠民政策,队员们还发展畜牧业、种植业。骑马仅是娱乐,队员们日常出行都是摩托车、小轿车。

部分队员家境殷实,因喜爱乌孙古道,喜欢骑马而加入马队。哈萨克族小伙阿依达尔·热斯哈力高学历傍身,却辞去高收入工作加入马队,自嘲上学20年,一朝当“马夫”,只为更好地推介家乡。“我希望做好马队服务培训工作,让乌孙古道马队走职业化道路,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他说。

平日里,队员们会随手拍摄乌孙古道美景,发抖音、微信朋友圈,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今后我要学好普通话,提高个人素养,用最好的服务吸引更多人来乌孙古道,让家乡旅游业大发展,让大家都能致富。”亚森·吐尔逊说。

如今,乌孙古道部分道路拓宽后可容越野车通行,古道上还建起了应急救援站,深情守护乌孙古道的马队,依旧是大家心中最美的风景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