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现场·我在我思】“生死学”“恋爱课”都是生活的智慧

罗筱晓
《工人日报》(2022年10月12日 05版)

最近,因为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部近期热映的以殡仪馆化妆师为主角的电视剧的片段,广州大学一门名为“生死学”的选修课引发舆论关注。从相关报道来看,这门“特殊”的课程开设已近20年,一直是该校人气极高的选修课,授课教师专门编印了教材,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分享各自距离死亡最近的经历,还会让大家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和遗嘱。

受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国人忌讳谈死亡,这使得很多人直到亲友离世或自身遭遇重大疾病时才首次直面死亡,由于先前缺乏了解和准备,不少人往往会方寸大乱甚至心理崩溃。一些年轻人因从小缺乏“敬畏生死、珍惜生命”的教育,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可能选择走极端,进而酿成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悲剧。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那么避讳谈论生死。几年前,媒体报道了各地遗嘱库的预约热,参与者不仅有白发老人,还有不少80后、90后。今年,深圳在全国首次将“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性法规,这意味着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自己的“临终决定权”……如今,高校开设生死学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正规且系统了解生死相关知识的渠道。

大学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殿堂,同时是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关注青年人精神、心理的健康与成长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是其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缓冲区”,面对步入社会后随时可能会遇到的惊涛骇浪,想要游得稳、游得远,有时起更大作用的往往是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是一些生存技巧。而这类“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那些讲授“人生之学”或“实用技能”的选修课。

事实上,如“生死学”一样受欢迎的高校特色课程,还有不少。在武汉大学,一门名为“恋爱心理学”的课程火爆到学生“翻窗也要进去听”;在海南大学,学会游泳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学校要是没有几门拿得出手的“花式”课程,都不好意思在高校圈里混了。

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大学课程自然应该顺势调整。以婚恋为例,近年来多元婚恋观屡屡成为焦点议题。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就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此外,也有大学生呼吁高校开设精神健康、应急避险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刚需”。

当然,高校既要顺应需求开新课,也应确保开出有质量的新课。如果需要户外实践的课程只在教室里讲授理论,电影鉴赏课只是简单地将电影院搬到教室里放映,那么类似所谓新课除了能让学生们赚点学分外,恐怕难有其他价值。

人生永远学不完的,是生活的智慧。有人说,让人一听就想去听听看的特色选修课,是一所高校最有感染力的招生简章。此话不假。如果说专业课程展示的是一所高校的科研和学术深度,那么既有新意又有干货的选修课程,无疑见证着一所大学的宽度和广度。

大学培养、输送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主力军,而且应该是一个个普通健全、智商与情商兼具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类似“生死学”“恋爱课”,多多益善。某种角度上,它们甚至应该成为必修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