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从业13年,汪兴龙依靠持之以恒的学习成长为工地多面手

能在钢筋上“绣花”的技术状元

本报记者 黄仕强 本报通讯员 胡林
《工人日报》(2022年08月26日 07版)

八月酷暑,盛夏山城,才上午十点,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中铁十一局渝黔铁路4标二分部胡家湾大桥施工现场,已被滚滚热浪笼罩。

在钢筋加工厂里,汪兴龙熟练地下料制作大桥墩顶吊围栏的圆钢扶手。他时而弯腰,时而下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钢铁在他手里快速成型。“汪师傅真像是在钢筋上‘绣花’!”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徒弟们赞叹道。

汪兴龙来自重庆市大足区农村,投身建筑行业已经13年。从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民工成长为“技术状元”,他说,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偷偷地学,反复地练

2009年,汪兴龙从餐饮业转行进入中铁十一局从事劳务队伍管理,负责收方、采购等工作。然而,整天和建筑工人打交道的他不甘于现状,主动当起工地学徒,钢筋工就是其中的一项。他说:“钢筋加工绑扎工作看起来是粗活,其实大有学问,上手快但要想做精却不容易。”

刚开始,他做出来的钢筋既不美观,也不牢固。为此,他常常跟在老师傅身后“取经”,有时甚至溜到别的队伍里“偷师”。每天晚饭期间,他会利用人员集中的优势,举行“餐桌论坛”,引导大家讨论工艺优缺点、先进经验和改进措施,大家的话被他牢牢记在心里。

下班后,汪兴龙又用废弃的钢筋练手,严格按照搭接长度、弯起位置、绑扎接头等要求反复练习。“手掌上的血泡打了一层又一层,人也黑了一圈又一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地。”谈起练技过程,他有些感慨。

凭着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劲头,汪兴龙在图纸、规范、计算、下料、绑扎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钢筋的型号、材质、用途都如数家珍,两根钢筋的焊接长度脱口而出,成了工地上的“钢筋专家”。

只有精品,没有次品

“对自己极其严格”,这是与汪兴龙共事过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标准要求误差在5毫米之内,我就要把误差控制在3毫米之内。”汪兴龙说,他始终要求自己,做出的活儿只有精品,没有次品。

2012年,汪兴龙带着团队前往中铁十一局五公司成渝客专项目,建设荣昌北站站台墙。站台墙是乘客上下火车的平台,对水平度、平整度要求高。然而,当时队伍中并没有人会使用全站仪、测量仪等仪器。

“那就用我的土办法!”一边说着,汪兴龙在站台墙的地基上,横放了一根比其略长的透明水管,让两名工人提起两端成为“U型”,通过观察管内水位高低来确定站台墙高度。靠着这个方法,他们修建的225米站台墙,两端误差只有1厘米,标高误差也控制在2厘米以内,得到项目测量团队的广泛好评。

在汪兴龙的手机相册里,保留着一张照片,画面上是一段铁路桥面钢结构护栏,上面的螺丝钉不论横竖都连成一条直线。“这是我在2017年昆明铁路枢纽项目中做的铁路桥面钢结构护栏,优品率100%,很多人称赞是‘艺术品’。”他的语气中带着骄傲。

学无止境,勇夺“状元”称号

正是在昆明铁路枢纽项目建设期间,汪兴龙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云南省第十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竞赛即将开赛的消息传来后,项目部推荐我去参加。”汪兴龙坦言,既兴奋,又忐忑:兴奋是因为这个名额无比珍贵,忐忑是因为担心理论知识不足。

项目部建立的“农民工夜校”让他看到了希望。工作之余,他便扎进课堂,跟着技术和安全骨干一起“充电”,还通过公司提供的网络直播、腾讯会议以及“建贤e学堂”等渠道进行线上学习,内容涵盖建筑工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技能大赛正式开赛时,站在赛场上的汪兴龙已经胸有成竹。看图、下料、弯曲、绑扎成型……不管是理论知识比拼,还是实操技术展示,他都表现出极佳水平,更是在50名选手中一举夺魁,赢得钢筋工技术状元的称号,后又获评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这几年,我又陆续掌握了放线、水沟浇筑、机械维修、钢结构安装等众多技能,并考取了焊工证。”尽管取得了成绩,被工友们称为工地多面手的汪兴龙依然没有停止学习钻研的步伐,正准备考电工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