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21日 星期一

【聚焦】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21日 05版)

新闻——据7月19日《成都商报》报道,日前,云南昭通市一位老师发布视频表示,其在支教过程中发现,高楼大厦、超市、大商场等成为课文、习题的主角,农村孩子熟悉的山野、河流、农活等乡土元素却凤毛麟角,“完全是城市孩子的教材……很少有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元素”。

 

不必过于担忧教材“城市化”

张涛

从发展视角看,教材“城市化”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20年的63.89%。城市化元素体现到教材中,也是时代感的一种体现。

2019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三科教材(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全国教材统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教材都是相同的内容。诚然,眼下城乡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如果专门区别为城市版教材、农村版教材,反而容易加剧城乡二元对立。

教材“城市化”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使用。在教学实践中,面对一道计算地坛面积的数学题,有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一边向学生们介绍地坛,一边讲解面积计算的知识点。对于教材中的城市元素,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编排设计,帮助农村孩子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

其实,不必担心教材“城市化”会让农村孩子不爱家乡,统编教材确实不可能满足各地个性化教学需要,但各地可以通过开设地方课程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且,一些农村孩子对教材中的城市元素心向往之,立志走出农村,过上大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乏一些孩子学成归来反哺家乡,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无论是走是留,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教材内容应兼顾城乡

樊树林

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教材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公平,兼顾多方需求,对乡土元素、农耕文明的呈现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对城市中的场景缺乏体验,“超纲”的教材等于为他们的学习设置了一道道障碍。

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铸魂塑心,教材的“城市化”倾向可能会给很多乡村孩子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城市是光鲜灿烂的,农村是破旧落户的。长此以往,“逃离农村”恐怕就会成为一种本能。

其实,“城市化”教材对城里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未必公平。中国的历史就是从乡土中走过来的,倘若城市中小学生只能接触到“城市化”元素,那么他们的见识就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读不懂厚重的历史文明,进而对“稼穑之艰”缺乏认知和认同。

教材多元化、优质化,才能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希望教材编纂修订的时候能够科学合理提升乡土元素的比例,挖掘出乡土文明的底蕴和价值,激发起更多人对乡村的认同。同时,各地可以组织专家、乡贤等,对区域内的乡土文化进行梳理和整合,推出符合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对统编教材进行补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材的体系和组成,让更多中小学生能够在“知所从来”中感悟到“方明所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